☺️
小猫、小狗、小兔子、海獭、海狮幼崽、刺猬;脸颊圆润的婴儿或穿着精致的学步儿童;可爱的毛绒玩具或玩偶。所有小巧玲珑、迷你精致,或是有着宽大眼睛和圆胖脸颊、显稚气的事物,都在此列。
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这些事物格外可爱、惹人喜爱。它们会让我们发出 “哇哦~” 的惊叹,甚至会忍不住想要伸手去抱抱、捏捏它们。
![]()
但你是否曾问过自己,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可爱的心理学逻辑究竟是什么?可爱又会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行为和社交互动?这些问题既有趣又值得探讨,本文将结合专家观点,一一为你解答。
人类为何会被可爱的事物吸引?
人类天生就对可爱的事物有好感,而且这种偏好在全球范围内都十分普遍。我们眼中 “可爱” 的对象可以是人、动物、玩具、物品,甚至可以是声音或景色。
“可爱的视觉吸引力往往会触发积极情绪,让我们感到放松和愉悦,” 桑纳姆・哈菲兹(心理学博士)—— 神经心理学家、“洞悉心灵” 机构负责人表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这些可爱的特征通常会让人产生喜爱之情,并渴望以轻松有趣的方式与它们互动。”
迈克尔・S・瓦尔迪兹(医学博士)指出:“可爱会催生助人行为,比如照顾他人、提供帮助以及建立社交联结。”—— 迈克尔・S・瓦尔迪兹(医学博士)
加利福尼亚戒毒中心医疗主任、拥有洛马林达大学神经学高级培训经历的迈克尔・S・瓦尔迪兹(医学博士)认为,人类对可爱事物的喜爱或许还有进化层面的根源。“从进化角度来看,我们之所以会被‘小鼻子、大眼睛、圆脸’等被视为‘可爱’的特征吸引,是因为这些特征会触发我们的照顾本能,” 瓦尔迪兹博士解释道,“这是出于保护和养育弱小后代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对物种的存续至关重要。”
![]()
事实上,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康拉德・洛伦茨提出,传统意义上被认为 “可爱” 的事物,大多具有与人类婴儿相似的特质。他提出的理论认为,或许当我们从可爱的事物中获得愉悦感时,本质上是在践行人类与生俱来的 “养育本能”。而且,这种照顾后代的本能有助于人类物种的存续。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认为某物可爱与否?
大多数专家一致认为,决定某物是否可爱的核心特质包括 “体型小巧” 和 “孩童般的特征”—— 比如头大身小、眼睛又大又圆、脸颊圆润。可爱的事物通常身形柔软圆润,四肢等末端部位小巧玲珑。
但 “可爱与否” 的判断也存在很强的个体差异。“某事物是否‘可爱迷人’,会受社会文化因素、个人经历以及个体大脑神经连接方式的影响,” 瓦尔迪兹博士表示。此外,哈菲兹博士补充道,我们对 “可爱” 的定义还可能取决于文化背景,甚至当下的情绪状态。
有时,人们还会觉得一些 “非典型可爱” 的事物格外萌,比如一位慈祥的老爷爷,或是一只比特犬。哈菲兹博士指出,这可能源于我们与某个个体或物品之间的情感联结或个人关联。
“举个例子,如果有人曾与比特犬有过积极互动,就可能将它的外形与‘忠诚’‘亲切’等特质联系起来,从而觉得它很可爱,” 她解释道,“老年人或许不具备典型的‘可爱特征’,但他们的性格特质或人生智慧却能让人产生温暖的感觉。”
可爱的神经科学机制
当我们看到可爱的事物时,大脑内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既引人好奇,也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 “可爱” 的本质。
![]()
哈菲兹博士表示,可爱会激活大脑的 “奖赏中枢”。
“当我们看到可爱的事物时,大脑中与奖赏和情绪相关的区域会被激活,尤其是负责愉悦感和动机的腹侧纹状体与伏隔核,” 她描述道,“多巴胺 —— 一种与愉悦感相关的神经递质会随之释放,这进一步强化了我们对可爱事物的积极情绪反应。”
她还解释道,大脑中负责决策和社交行为的前额叶皮层,在处理 “可爱” 的情感意义方面也扮演着核心角色。这一区域会影响我们对可爱事物的反应,比如微笑、咯咯笑、轻声呢喃,或是产生想要拥抱、挤压这个可爱对象的渴望。
可爱产生的心理影响
可爱的人或事物,会对我们的情感和行为产生深刻且强烈的影响。
“可爱通常会唤起愉悦、温暖等积极情绪,同时激发人们保护、照顾这个可爱对象的本能,” 哈菲兹博士这样描述。可爱的事物会让我们心中充满爱意与幸福感,甚至可能让我们表现出一些孩子气的行为,比如发出婴儿般的咿呀声,或是高兴得蹦蹦跳跳。
桑纳姆・哈菲兹(心理学博士)指出:“研究认为,‘可爱攻击性’有助于平衡可爱引发的兴奋与喜爱之情,避免情绪过载。”—— 桑纳姆・哈菲兹(心理学博士)
但有时,可爱也会引发看似相反的反应 —— 一种更具 “攻击性” 的行为。这种反应被称为 “可爱攻击性”,表现为想要挤压、捏捏或紧紧抱住可爱的事物,你甚至可能会忍不住说 “真想把你一口吃掉” 这类话。哈菲兹博士解释道。
“当事物的可爱程度过高,引发了强烈的情绪反应时,‘可爱攻击性’就会出现 —— 攻击性在此成为大脑处理这种强烈情感的一种方式,” 哈菲兹博士描述道,“研究认为,‘可爱攻击性’有助于平衡可爱引发的兴奋与喜爱之情,避免情绪过载。”⁵
社交行为与流行文化中的可爱元素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与人相处(或在某个群体中)时氛围紧张,但突然出现了一件可爱的事 —— 比如一个小孩插进对话,说了句萌趣的话 —— 紧张的气氛瞬间就缓解了?
![]()
这是因为可爱具有 “凝聚人心” 的力量。接触可爱的事物能让人心情变轻松,为人们带来一丝愉悦,还能让人们通过欢笑释放压力。“可爱会催生助人行为,比如照顾他人、提供帮助以及建立社交联结,” 瓦尔迪兹博士这样描述。
可爱所带来的 “愉悦感” 在流行文化中随处可见。“可爱在流行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爱的角色、动物和潮流成为人们建立联结、传递积极情绪的载体,” 哈菲兹博士表示。“像可爱的表情符号、毛绒玩具和卡通角色,经常被用于社交媒体、广告和娱乐领域,目的是吸引关注,并与受众建立情感联结。”
广告和产品品牌打造中也常利用 “可爱” 这一特质,比如使用可爱的吉祥物。“可爱在流行文化中被广泛运用 —— 比如动物视频和吉祥物,它们会利用人们的情感依恋和品牌忠诚度,” 瓦尔迪兹博士说,“这种情感会影响消费行为,进而加强人们与品牌或某项事业的联结。”
![]()
可爱是我们每个人都熟悉的概念,但大多数人从未深究过其背后的心理学成因,也不曾想过人类为何会进化出 “喜爱可爱事物” 的倾向。
虽然我们对 “可爱” 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大多数可爱的事物,要么有着 “婴儿般的特质”,要么是小巧、柔软、惹人怜爱的模样。
可爱能唤起人们的愉悦感、凝聚人心,还常被用在广告和社交媒体领域。
— the end —
作者 /Wendy Wisner
编辑 / 阿乾
配图/电影《崖上的波妞》
原文链接: https://www.verywellmind.com/the-psychology-of-cuteness-11702050
预约心理咨询
感到情绪困扰时,预约心理咨询,为自己找份专业支持。
关注我们的社交媒体,免费获取咨询师必备手册,表格,协议;免费获取每月靠谱培训整理。
公众号:大侠心理,bilibili:王大侠心理,知乎:王大侠心理,小红书:王大侠心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