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圈的那些事,总有几家老外企业早年进来捞金,风光无限,可后来因为态度问题,灰头土脸地收拾行李走人。甲骨文这家公司就是典型,早年靠数据库软件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赚得盆满钵满,可它那股子高高在上的劲,终究让它栽了跟头。
三十年霸道垄断中国市场
甲骨文从1989年进中国市场开始,就瞄准了数据库这块儿。那时候,我们国家信息化建设刚起步,银行、电信、能源这些关键行业,全靠进口软件撑着。甲骨文的产品稳定可靠,很快就成了主流选择。到九十年代末,它的数据库几乎覆盖全国主要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市场占有率高达九成以上。
进入新世纪,甲骨文开始露峥嵘。合同里层层叠叠的条款,服务费每年占软件成本两成,客户想升级系统,得乖乖签长约。2006年,中国联通搞系统升级,没用它指定的服务团队,结果被甩出一张四千万元罚单。这事儿闹得沸沸扬扬,让大家看清了他的霸道作风。六年后,2012年,国家电网只是试着把少量非核心数据挪到国产服务器上,甲骨文立马切断技术支持。结果电网部分监控系统出问题,整个网络安全都悬了。
这些操作,纯粹是仗着技术垄断,甲骨文在中国三十年,靠订单赚了上百亿利润,可它从不把客户当伙伴看,总觉得中国企业得围着它转。创始人拉里·埃里森那时候意气风发,公开把中国市场当成打败微软的跳板。可市场不是慈善堂,它赚中国饭,却总想砸中国锅。
到了2010年代,国产技术开始冒头,甲骨文的市场份额开始滑坡,从巅峰九成掉到五成以下。2018年,中国建设银行带头停用它的系统,转向国产数据库。紧接着,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也跟上。2019年5月,甲骨文一纸命令,裁掉九百多名中国员工,关闭北京研发中心。
坚决拒绝中国员工高层晋升
而甲骨文在中国雇了上千本地工程师,他们日夜钻研代码,为公司开拓市场出力。可在内部,他对这些员工的态度,就跟对外客户一样,充满壁垒。高层职位全被外籍人员占着,中国员工最多爬到中层技术岗,决策层一个都没有。
早在2003年,中国移动升级计费系统,甲骨文开价两千万元软件费,外加十年服务合同,每年多付两成服务费。签了约,本地工程师负责适配,他们贡献不少优化方案,可功劳总被美国同事抢去。2008年,杭州研发中心一个中国工程师搞出性能提升三成的方案,结果署名换人了。
歧视不是小事,它让公司没法真正扎根中国。埃里森把中国员工当廉价劳动力用,表面扩招,实际筑墙。2010年后,团队规模到一千六百人,北京上海中心忙得热火朝天,可高层会议从不带他们玩。资源也倾斜外籍项目,本地申请硬件得等好几周。绩效季,中国员工方案再好,也难获领导机会。
员工流失越来越严重,猎头电话不断,有人走人时带走专利创意。甲骨文赚中国钱,却贬低中国员工,这态度,注定在中国待不长。2019年裁员时,补偿协议一发,员工散去,公司留下一堆空架子。
自主创新推动国产数据库崛起
甲骨文的自大,恰恰成了我们国家自主创新的催化剂。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2008年,阿里巴巴淘宝用户破亿,数据压力山大。甲骨文趁机涨价,年服务费从八百万跳到两千万。阿里不干了,马云拍板自研数据库。从2010年起,这款分布式数据库开始成型,2013年双十一,它接管阿里核心交易系统,当天处理三百五十亿元交易额,没出一点岔子。
华为紧跟着推出GaussDB,腾讯又TDSQL,一堆国产数据库冒出来,形成合力。国家政策也给力,2016年明确推自主可控信息技术体系,财政部要求政府部门优先买国货。2019年,央行下令,所有银行到2021年完成核心系统国产化。建设银行带头迁移,技术部确认数据安全钥匙握在自己手里。
这波国产替代,不是运气,是实打实的创新积累。全球看,甲骨文云计算落后亚马逊微软,2024年份额才五成左右。2023年它花二百八十亿美元买医疗公司,债务堆到八百亿,可增长还是慢吞吞。反观中国,数据库市场已成自主生态,保障信息安全,服务实体经济。
而甲骨文败在中国,不是技术输了,而是人心丢了。它把合作当索取,市场当领地,早晚被甩开。平等互利,才是长久之道。甲骨文这事,给所有企业提个醒:在中国做生意,得讲规矩,得尊重人。否则,市场大门随时关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