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谣言:黑龙江对转基因的开放态度与实践真相
在转基因相关讨论中,曾有极左自媒体散布“黑龙江立法禁止转基因种植”的虚假信息,混淆公众认知。但事实上,黑龙江省政府早已以明确的政策调整、公开的官方表态、扎实的科研实践与庞大的贸易数据,展现出对转基因技术的开放姿态,与谣言描述截然相反。
1. 政策破冰:2017年废除禁令,为商业化种植铺路
所谓“禁止转基因种植”的说法,早已是过时的旧闻。早在2017年5月13日,黑龙江省政府便通过官方渠道公开宣布,废除此前涉及“禁止转基因作物种植”的地方性条例——这一举措并非偶然,而是顺应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的主动调整,直接为转基因作物在黑龙江的商业化种植清除了地方政策障碍。自此,黑龙江在转基因种植领域不再有“禁令枷锁”,而是进入“依规审批、有序推进”的新阶段,彻底打破了谣言中“立法禁止”的不实设定。
2. 官方表态:多次申明支持战略,力推产业化进程
![]()
截图
废除禁令后,黑龙江省政府并未止步于政策松绑,而是通过政府媒体号、新闻发布会等多种渠道,反复公开申明立场:始终全力支持国家在转基因领域的战略决策,未来将积极配合相关部署,全力推动转基因作物产业化进程在本省落地。更具权威性的是,中国农业农村部官方曾明确回应:“只要经农业主管部门依法审批通过,符合安全标准的转基因作物,在黑龙江省同样可以合法种植”——这一表述从国家层面印证了黑龙江对转基因种植的开放权限,彻底击碎了“禁止种植”的谣言。
3. 科研落地:海伦试验田的技术实践与效益实证
政策与表态的落地,最终体现在田间地头的扎实探索中。位于黑龙江绥化海伦市的合记农业核心试验田,便是当地转基因技术实践的典型代表,这里聚焦“长城382ZL”等转基因玉米抗虫、耐除草剂品种的田间表现,用实测数据展现技术价值。
这片试验田严格遵循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试验相关法规,以内部封闭试验的形式,系统评估转基因品种在黑土环境下的适应性与效益。从喷药作业现场的实际观察来看,转基因抗虫玉米的核心优势十分突出:依托自身的抗虫特性,整个生长季可显著减少杀虫剂喷施次数,不仅直接降低了种植户的农药投入成本,更将农民从繁重且存在健康风险的喷药劳作中解放出来。与周边常规玉米田对比,试验田中的转基因品种对亚洲玉米螟等主要害虫的防控效果显著,蛀秆率能控制在3%以下,而常规品种地块蛀秆率常高达35%,虫害导致的产量损失相差近21%。同时,耐除草剂性状让杂草管理更高效,配合海伦市推广的大垄栽培技术,进一步优化了植株群体结构与光能利用率,为稳产高产奠定基础 。
这种“抗虫减药、提质增产”的表现,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研发节奏形成呼应——该院自“十二五”起便参与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2024年已与企业合作完成6个双抗转基因玉米自交系材料的转化,这些材料正逐步进入包括海伦在内的试点区域测配与试验,为后续规模化推广积累关键数据。
4. 数据说话:进口与企业贸易印证开放现实
政策、表态与科研之外,黑龙江的转基因相关贸易数据更具说服力。据官方统计,仅2022年一年,黑龙江省进口转基因食品总量便达到222万吨,涵盖大豆、玉米等主要品类,这些进口产品通过合规渠道进入省内市场,用于食品工业、饲料加工等领域,成为当地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黑龙江本土龙头企业——九三集团的贸易数据更能体现市场实际需求:该集团每年进口的转基因产品规模超过600万吨,远超其贸易的200万吨非转基因产品。作为深耕黑龙江农业领域的本土企业,九三集团的贸易结构直观反映出转基因产品在黑龙江市场的刚需地位,也从侧面印证了当地对转基因产品的接纳与应用,与“禁止”的谣言形成鲜明反差。
从2017年废除禁令的政策突破,到官方反复申明的支持立场,从海伦试验田的技术实证,到千万吨级的进口贸易数据,所有信息都指向同一个事实:黑龙江不仅没有禁止转基因,反而在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推动转基因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所谓“立法禁止”的谣言,早已被扎实的现实彻底推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