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嘉月 来源 | 广告案例精选
周末的亚朵酒店大堂里,你可能会撞见一些奇怪的现象。
有人抱着笔记本边码字边喝免费热茶,有人穿着睡衣在深夜端一碗红豆粥慢悠悠回房,还有人干脆瘫在房间床上投影看剧。
这些都不是出差党,而是专门来度假的本地人。
卡夫卡要是活到今天,大概会把名言改成:“我太累了,必须通过开房来休整一下,否则各方面都会完蛋。”
对于王女士这样的中年职场人来说,亚朵的客房像个精准计算的避难所。
![]()
42岁的她平时是雷厉风行的企业中层,回家还得变身全能主妇。
直到某次出差住进亚朵,她才发现世界上存在一种“开关门就能切换身份”的魔法。
木质调装修、感应夜灯、深睡枕头,这些细节堆叠起来,竟能让她在20平方米里找回呼吸的节奏。
年轻人更会玩。
95后医学生小涂发现亚朵比宿舍更适合赶论文,绝对完整的私人空间有插头有Wi-Fi,关键还没人打扰她边写论文边刷《令人心动的offer》。
![]()
她说在家得应付父母唠叨,在宿舍怕影响室友,只有在这里,熬夜才能熬得都理直气壮。
如果只是硬件到位,亚朵或许还成不了现象级选择。
真正让人上头的,是它把服务做成了社交货币。
亚朵的早餐被戏称为“酒店界早餐天花板”。青岛分店有大虾面,西安分店有肉夹馍,苏州分店能吃到奥灶面。
网友调侃:“在亚朵吃早餐,像在刷美食地图。”
甚至有人为了一碗地道饵丝米线,专门订了云南亚朵的房。
![]()
这种属地化策略,让标准化连锁酒店有了人情味。
晚上9点半后,亚朵提供免费的“深夜粥到”服务。热粥配小菜,对于加班后饥肠辘辘的胃来说,比任何山珍海味都熨帖。
离店时,不少分店还会送上“亚朵村的茶”作为伴手礼。
这种不刻意讨好的关怀,反而让人想反复回头。
对于长期出差的社畜,亚朵的24小时洗衣房(带烘干功能)和迷你健身房,成了假装正常生活的舞台。
![]()
一位经常往返北京成都的咨询顾问说:“攒了一周的衣服全部洗烘整齐,再跑半小时步,第二天穿着干净衣服去见客户,班味儿彻底清零。”
哲学家帕斯卡说过:“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自己的房间。”
而当下年轻人,恰恰是连“自己的房间”都难拥有。
合租的卧室放不下隐私,公司的工位堆满KPI,就连咖啡馆也挤满了谈生意的人。
亚朵则成了城市里难得的第三空间。它足够私密,又不必承担家的琐碎。
更讽刺的是,这种短暂逃离的成本其实并不高。
一线城市亚朵轻居平日价约400元,淡季甚至能蹲到200元左右的房间。
比起动辄千元的周末周边游,或者挤到变形的网红景点,在亚朵躺平反而成了性价比之选。
一位用户算过账:“花300块买8小时深度睡眠+一顿丰盛早餐+洗衣健身,比按摩店还划算。”
当然,亚朵并非完美。
随着规模扩张(目前已超1800家门店),也有人吐槽服务缩水。
比如部分老店设施陈旧,热门商圈分店因客流量大导致早餐排队;还有加盟管理问题,如贵阳某亚朵轻居因哄抬价格被查处。
但为什么年轻人依然愿意赌一把?
或许因为,在高度标准化的酒店行业,亚朵至少还在尝试提供不确定性中的小惊喜。
可能是入住时的一杯茶,可能是阿姨整理充电线的小动作,也可能是大堂里一场偶然的艺术展。
![]()
这种非标体验,成了疲惫生活中的一点点变量。
社交媒体上,“周末住酒店”话题浏览量破千万。
这群人里,有逃离家庭主妇身份的中年女性,有合租屋里找不到私人空间的年轻人,还有把酒店当临时书房的自雇者。
他们共享同一种渴望,在标准化生活里凿出一点不规则的空隙。
高压时代,人们需要能掌控的结界。
酒店恰好提供这种有限度的自由,不用维护关系,不必履行社会责任,连早餐时间都延长到11点。
就像一位用户说的:“在这儿我不用演情绪稳定的成年人,哪怕只躺平一天,也算给自己充上电了。”
亚朵未必是终极答案,但它戳中了一个真相:
当代人的放松,早已从去哪儿玩变成在哪儿呆着。
当生活被拆解成KPI和角色扮演,或许真的需要一间房、一碗粥、一个无人打扰的夜晚,让我们暂时退出系统,做回电量满格的自己。
毕竟人生不管是旷野还是轨道,但总得有个加油站对吧?
本文首发于广告案例精选(ID:ad2829)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