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减员不动医生护士,那动了谁?患者发现流程反而顺畅了
上周陪妈妈去市医院做体检,刚进门就发现以前排满人的挂号窗口少了一半,正纳闷会不会更慢,导诊台的张姐就笑着递来一张指引单:“现在不用去窗口排队啦,自助机就能挂号缴费,还能打报告,比以前快多了!” 等体检完办出院手续,更是出乎我意料——以前要跑缴费处、医保办、病案室三个地方,现在在一楼综合服务台就能一站式搞定,前后只用了40分钟。妈妈忍不住说:“上次来办出院花了一下午,这次咋这么快?是不是医院加人了?” 张姐摇摇头:“非但没加人,还减了呢!不过减的不是医生护士,是后台的行政和后勤岗,流程理顺了,自然就快了。”
这话让候诊区的不少患者都凑了过来,有人说“现在看诊不用等那么久了”,也有人问“减了岗会不会影响服务”。其实2025年国家卫健委推行的《公立医院运营效率提升专项行动》里,就明确要求公立医院“精简非医疗岗位、优化服务流程”,全国已有超80%的公立医院完成了减员调整,而且都没动医生护士,反而让患者看病更顺畅了。今天就把“医院减了啥岗、为啥减完更顺、患者能得啥实惠”说透,解开大家的疑惑。
![]()
一、减的不是“看病的人”,是这些“冗余岗”,重复活儿全砍掉
很多人一听“医院减员”就慌,怕医生护士不够用,其实医院减的都是“不直接看病,但流程里又很冗余”的岗位,主要是三类,这些岗位减了不仅不影响看病,还能少走弯路。
1. 重复的“窗口岗”:挂号、缴费、打单,合并成“综合服务台”
以前医院的窗口分得特别细:挂号归挂号处、缴费归收费处、打印报告归病案室,每个窗口都要单独排队,还得跑不同楼层。现在大多医院把这些窗口合并成“综合服务台”,一个窗口能办所有事,多余的窗口人员要么转去做导诊,要么去后台做数据整理,窗口岗直接减了40%-50%。
就像市医院,以前有12个挂号缴费窗口,现在只留4个综合服务台,还加了15台自助机,患者能自己操作,窗口根本不用排队。以前负责单独打报告的3个工作人员,现在转成了“自助机引导员”,帮老人和不会用手机的患者操作,反而比以前更贴心。
2. 低效的“后勤协调岗”:物资、设备、保洁,统一归“总务科”管
以前医院的后勤特别散:医用物资归“采购科”,设备维修归“设备科”,保洁归“后勤科”,科室缺个针头、设备坏了,得找不同的部门,协调起来特别慢。现在很多医院把这些后勤岗整合到“总务科”,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中间的协调岗直接减了30%。
比如某三甲医院,以前有8个物资协调员,分别对接不同科室,现在整合后只留3个,科室缺东西直接在系统上提交申请,总务科当天就能配送,不用再层层打电话。设备坏了也不用找设备科,直接联系总务科的维修组,响应速度比以前快了一倍,医生不用再等设备修半天。
3. 重叠的“行政辅助岗”:报表、统计、档案,靠系统自动生成
以前医院的行政岗特别多,比如每个科室都有1-2个“数据统计员”,负责填就诊人数、病历归档这些报表,而且不同科室的报表格式不统一,还要专人汇总,特别低效。现在医院用了“智慧医疗系统”,患者的就诊数据、病历信息能自动生成报表,科室里的行政辅助岗直接减了60%。
比如县医院,以前每个临床科室都有1个统计员,12个科室就有12个人,现在只留2个专人负责系统维护,报表自动生成,还能实时更新。以前要花3天才能汇总完的月度就诊数据,现在系统点一下就能出来,行政岗的人也能腾出手来帮科室做患者随访,反而多了服务。
二、减员反而流程顺?靠的是“整合+数字化”,少走冤枉路
很多人好奇:减了岗为啥流程反而快了?不是靠“少干活”,而是靠“整合岗位+数字化工具”,把以前绕的弯路拉直了,主要是两招。
1. 岗位“一人多能”,不用反复对接
以前窗口人员只懂“挂号”,不懂“医保报销”,患者问起报销得再去问医保办;现在综合服务台的人员都经过培训,既能挂号缴费,又能解答医保政策、帮办异地就医备案,不用患者再跑第二趟。
比如市医院的综合服务台工作人员,都考了“医保经办资格证”,患者带的材料不全,他们能直接说清缺啥,还能帮着在线上传补充材料,以前要跑3趟的事,现在1趟就能办完。后勤的维修人员也一样,不仅会修设备,还能简单维护医用物资,科室有问题找一个人就能解决,不用反复联系不同部门。
2. 数字化“代替人工”,不用手动跑腿
现在医院的“智慧系统”帮了大忙:患者用手机就能预约挂号、查检查结果、办出院结算,不用再去窗口排队;医生开检查单、写病历,系统能自动关联患者病史,还能提醒用药禁忌,不用再翻厚厚的病历本;护士给患者输液,扫码就能核对信息,不用再手动核对姓名床位,出错率也低了。
比如妈妈这次体检,我提前在医院公众号上预约了时间,到了直接去体检中心报到,不用挂号排队;体检报告出来后,手机上就能看,不用再去医院打印;办出院时,系统自动算清医保报销金额,直接在综合服务台刷卡缴费,不用再去医保办审批。这些以前要人工干的活,现在系统都能搞定,减了岗反而更高效。
而且国家卫健委还要求,2025年底前所有公立医院都要实现“电子病历互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以后患者在不同医院看病,不用再带纸质病历,医保也能直接报,流程会更顺。
三、患者医护都受益:看病快了,医护也能多花时间看诊
减员的最终好处,都落到了患者和医护身上——患者看病不用等、不用跑,医护不用应付繁琐的行政和协调工作,能把时间多花在“看病”上。
对患者来说,最明显的变化是“快”:国家卫健委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全国公立医院患者平均就诊时间从以前的2.5小时缩短到1.2小时,出院结算时间从2小时缩短到40分钟,异地就医备案通过率从85%提高到98%。就像妈妈说的:“以前来医院得赶早,现在上午10点来,中午就能回家,不用耗一天。”
对医护来说,最大的变化是“能专心看病”:以前医生每天要花1-2小时填报表、协调设备、对接后勤,现在这些事要么系统自动做,要么有专人统一管,医生每天能多接诊3-5个患者,看诊时间也从以前的5分钟延长到8分钟,能跟患者多聊几句病情。某内科医生跟我说:“以前光应付行政报表就头大,现在能专心给患者分析检查结果,心里也踏实。”
还有个隐藏好处:医院减了非医疗岗,省下的经费都投入到了“临床服务”——比如市医院新增了3个儿科诊室,加了2台核磁共振仪,还提高了护士的夜班补贴,患者看病不用再等设备、等床位,医护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其实医院减员的核心,不是“裁人”,而是“优化”——把多余的人力和经费,都用到“直接看病和服务患者”上,让流程更顺、服务更好。下次去医院要是发现窗口少了、行政岗少了,别担心,这反而是好事,说明医院把精力都放在了“帮你看好病”上,不用再为繁琐的流程烦心。
就像陪妈妈看完病,她笑着说:“现在医院比以前省心多了,要是早这样,谁还怕去医院啊!” 这大概就是减员最实在的意义——让医院回归“看病救人”的本质,让患者和医护都能少点麻烦、多点舒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