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盛夏,郑州的那场暴雨,很多人记忆犹新。
城市被水淹没,街道像河流,地铁被困的画面让全国揪心。
可很少有人知道,这场暴雨也把河南的一家千亿房企直接推到悬崖边。
短短几天,项目停摆、工地塌方,直接经济损失超50亿。
![]()
这家公司,就是建业地产。
它曾经是河南人的骄傲,全省每卖八套房,就有一套是建业盖的。
它还创下了全国唯一“单省成交额破千亿”的纪录。
可短短几年,从万人追捧的行业明星,到如今背着巨额债务、被迫“1元卖身”,跌落速度之快,让人唏嘘。
很多人问:“胡葆森到底怎么了?”
一个坚持30年只做河南市场的“省域之王”,为什么会落到这步田地?
胡葆森是土生土长的河南人,大学毕业后,他进入纺织进出口公司工作,凭着勤奋和业绩,很快被派往香港工作。
这十年,他学会了外贸,积累了人脉,也赶上了香港楼市腾飞,靠“炒楼花”赚到了第一桶金。
那时候,他已经是国企外贸公司的总经理,日子稳妥,仕途平顺。
可1992年,他突然辞职回了河南,决定在老家干点事。
他的选择,很多人不解,好好的金饭碗不要,跑回郑州搞房地产,到底图什么?
答案其实很简单:情怀。
![]()
胡葆森一直觉得,河南人也该住上好房子,他看中郑州东郊的一块地,规划了当时全城最豪华的金水花园。
结果房价高,市场冷淡,资金断裂,开局就摔了个大跟头。
那一刻,如果换作别人,可能早就放弃了,但胡葆森想了个险招,承诺十年返本。
买房人十年后可以拿回全部购房款,广告一出,全城轰动,项目迅速卖空。
这个奇招不仅救活了金水花园,还让建业一战成名。
在房地产刚起步的年代,敢这么玩的人不多。
胡葆森靠一股胆气和执念,把自己送上了河南楼市的舞台。
1998年房改政策落地,房地产进入真正的黄金时代。
那几年,全国房企都在疯狂扩张,北上广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可胡葆森偏偏逆势而行:他不去一线,死守河南。
别人笑他没野心,结果建业在河南一步步扎根,最终实现了122个县市的全覆盖。
到2019年,建业在河南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2%,堪称“省域霸主”。
![]()
2019年更是高光时刻,公司销售额破千亿,单省市成交破千亿,创下全国纪录。
那一年,胡葆森在行业论坛上掷地有声:“全国的房企都来河南做,我也能和他们竞争。”
那时候的建业,就像河南人的第二身份证。
无论是县城买房人,还是在省会打拼的年轻人,都觉得买建业的房子是“稳妥”的。
因为它是本地的、熟悉的、可靠的,但繁荣的背后,暗潮汹涌。
如果说卖房是建业的基本盘,那么文旅就是胡葆森的诗和远方。
为了让外地人了解河南,他砸了60亿建幻城,20多个剧场轮番演绎中原历史,又砸了20亿搞电影小镇,希望带动文旅产业。
在很多河南人心里,这些项目确实长了脸。
但从生意角度,它们烧钱、回报慢,是典型的情怀投资。
在地产红利期,这些亏损还能被房子销售填补。
但一旦房市遇冷,它们就成了沉重的包袱。
![]()
与此同时,建业在2018-2019年间疯狂拿地,年均新增土地面积超过1300万平方米,是前几年的三倍。
扩张速度快得惊人,负债也水涨船高。
到2021年,建业的负债高达1331亿,负债率接近95%。
这已经是悬崖边缘。
2021年7月的暴雨,彻底戳破了建业的防线。
项目工地被冲毁,文旅项目被迫停摆,直接损失50亿。
雪上加霜的是,疫情导致销售停滞,回款骤降,公司资金链急剧收缩。
胡葆森写了一封数千字的求援信,递交给政府。
![]()
他在信里说,建业有28000名员工,300多个在建项目,120万产业工人,如果企业停工,就是几百万人失业。
这不是一家公司的危机,而是整个地方经济的危机。
那封信,很多人读了都心酸,一个叱咤风云的企业家,被逼到要写“求救信”的地步。
为了活下去,建业开始疯狂卖资产。
幻城、电影小镇,这些胡葆森视为河南名片的文旅项目,被卖给了国资。
广场、步行街,被打包出租,换取现金流。
河南国资企业入股,成为建业的“白衣骑士”。
纾困基金介入,帮忙解燃眉之急。
建业甚至创造性地“1元卖身”,把部分核心业务甩出去,只求轻装上阵。
![]()
可惜,债务黑洞太大。
2022年亏损超75亿,2023年美元债违约,正式爆雷,千亿房企,就这样坠落。
胡葆森公开表态,不躺平、不赖账,誓言要保交楼。
但市场的信任一旦崩塌,很难修复,买房人信心不足,金融机构谨慎放贷,建业陷入恶性循环。
建业的失败,并不是孤例。
过去几年,恒大、融创、富力等巨头相继爆雷,说明高负债和高周转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
房地产的逻辑变了,三四线城市人口外流,需求见顶,房子不再是稀缺品,继续大规模开发,只会造成供需失衡。
![]()
而文旅梦,看似美好,却对资金要求极高。
一旦没有持续现金流支撑,很容易变成“赔钱的情怀”。
建业的故事,某种意义上就是整个行业的缩影。
从红利时代的狂飙突进,到负债堆高后的坠落崩盘。
胡葆森曾说:“我要让河南老百姓都住上好房子。”这句话真诚,也让他赢得了口碑。
但在市场规律面前,情怀不能代替现金流,执念也无法抵消风险。
今天的房地产,不再是“盖房就能赚钱”的年代,要想活下去,必须学会转型:
一是降低杠杆,守住现金流;
二是回归产品价值,满足真实居住需求,而不是炒作概念;
三是主动寻找多元化出路,不能再单押房地产。
![]()
建业跌下神坛,令人叹息。
但它提醒所有人,房地产的黄金时代,真的已经结束了。
未来属于那些能读懂市场、读懂人心的企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