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清华大学保卫处发布的一则通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四起典型案例,涉及教职工和学生,他们或与“黑导”“黄牛”勾连,或通过违规报备方式组织校外人员入校并非法牟利,最终受到行政拘留、解聘、纪律处分等严厉处罚。
无独有偶,北京大学去年也发布过类似通报,一支名为“北大金秋暑期定制课”的研学团队,通过校友拆分预约139名学员入校,每人收费10800元,合计收费约150万元。
这些事件背后,折射出的不仅是校园管理难题,更是一场关于校园本质的思考。
象牙塔里的“生意经”
细看这些案例,违规手段五花八门:有教职工与校外黑导勾连,通过违规报备组织团队入校;有学生在匿名平台看到“求助帖”,联系非法中介为校外人员违规报备;还有学生通过平台招募“下线”,组织其他同学共同参与。
这些行为的共同点是利用校园资源的稀缺性牟利。当高校校园成为许多人心中向往的“圣地”,一些人便看到了“商机”,不惜铤而走险。
被破坏的不仅是秩序
表面上看,这只是违规报备、违规载客的问题。但深层次看,这种行为伤害的是校园的宁静与安全,破坏的是大学的精神家园。
当旅游团大摇大摆地穿梭于教学楼、图书馆之间,当熙熙攘攘的游客打破了校园的宁静,大学还如何保持其应有的学术氛围?当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付费”方式进入校园,校园安全又如何保障?
高校的应对与困境
面对这一问题,高校实际上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大学应有开放、包容的精神,不应高高在上;另一方面,过度的开放又会带来管理难题,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
清华北大等高校正在努力寻找平衡点。北京大学明确表示,校友不得将本人校友卡转借、转租他人,不得利用该系统和校友卡进行牟利性、营销性活动。清华大学也对违规行为采取了严厉的处罚措施。
我们该如何看待校园
校园,特别是著名高校的校园,到底应该是什么?是旅游景点,还是学术殿堂?是任何人都可以随意进出的公共场所,还是应以教学科研为首要功能的专门区域?
或许,我们需要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校园首先是师生教学、科研、生活的场所,其次才是承载文化传承功能的空间。没有前者,后者便无从谈起。
共同的守护
清华在通报中说:“望全体人员引以为戒,遵守校园管理规定,共同维护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这不仅是学校管理者的责任,也是每一位师生、校友的共同责任。
那些为了一点利益就出卖校园准入权限的人,或许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参与破坏一种珍贵的东西——大学的尊严与宁静。
未名湖的波光,荷塘月色的意境,不只是风景,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当校园沦为明码标价的“商品”,我们失去的将远不止校园的宁静。
象牙塔需要适当的开放,但不能沦为任人践踏的景区。这需要学校加强管理,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理解与守护。因为守护校园,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