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认为,当前的AI热潮应被视为一场“工业泡沫”,而非纯粹的“金融泡沫”。类似2008年银行业危机那样的金融泡沫对社会“只有坏处”,但工业泡沫即便破裂也能留下宝贵的遗产。高盛CEO大卫•所罗门则从华尔街的视角表达了更为审慎的观点,警告称大量投入AI领域的资本可能无法获得回报。
贝佐斯是企业家,加之其深度参与AI的投资和建设;而高盛的大卫所罗门则是从纯粹的DCF及其它估值的角度去评判AI对社会的“泡沫化影响,我个人认为贝佐斯更对些,但是,不要忽略"泡沫”两字,更不要忽略犹太财团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结合历史,当社会资本大量进入两个领域,并产生庞大的泡沫时,经济危机发生的概率几乎是100%的,而为了抑制这种泡沫,通常需要在其没有“爆炸”时,花费产生泡沫时期数倍的时间和成本,去实现“化债和去杠杆”!
而所谓的金融泡沫,实际上都是“大市场价格通缩的产物”,本质上是所有人都形成了对某一商品相似的的“价值共识预期”,价格越高,其流动性变化引发的市场波幅越大!
![]()
这两个领域分别是:
(1)进入贵金属领域(或类似性质的投资品),形成类似“窖藏”经济,美其名曰是对冲通胀,实际上现货和期货流动性持续错位(买了不动,目标价越来越高),导致经济面缺乏流动性(银行系统)!但在投机类交易市场中,随着市场流动性的减少,价格不断被通缩化抬高,结果就是投机市场牛市,现实市场却还在不断发债、借钱、加杠杆以补充银行系统流动性,一旦前者价格危机开始,后者马上银行危机,通常我们看大金融危机前,必然是股市、黄金等剧烈上涨的大牛市!
(2)高估值的“共识价值预期”的投机品:最有名的是郁金香事件,其本质其实和第一个类似,当大量的流动性被一个商品锁定,市场上没有流动性,长期持有者或者庄家都在等新进入者买入以拉升价格,结果市场价格越来越高,共识预期似乎也越来越高,于是所有资本拼命投资一个没有多大意义但却有估值的产业的上游(比如种花),然后下游根据上游的变化预期,不断扩大价格(新品种更贵逻辑),但往往最后一件很小的事情,就会导致脆弱的流动性发生崩塌!
从这两个角度看,AI不算单纯的金融泡沫!大卫所罗门,只是在更重点的阐述估值!毕竟,AI的赛道头部效应,其实比汽车还大!
![]()
从市场看,2025 年全球 AI 初创企业融资额达 1927 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但资金高度集中于头部企业。OpenAI 凭借 100 亿美元年化收入获得 3000 亿美元估值(PS=30 倍),远超互联网泡沫时期亚马逊(PS=20 倍)的峰值水平。
而英伟达 2025 财年 PE 达 60.40 倍,其股价上涨 81% 依赖于六大客户(如 OpenAI、微软)的硬件采购需求,而这些客户的资本开支又高度依赖债务融资。甲骨文与 OpenAI 签署的 3000 亿美元云计算协议,实质是通过 “供应商融资” 模式将债务转移至资产负债表外,导致其长期债务从 820 亿美元飙升至 2520 亿美元,负债权益比达 450%,远超科技巨头平均水平。
这导致这些巨头的股价都是债务杠杆估值,类似房地产的逻辑,其未来必须通过现实收益或者政府补贴才能收回!
其中,仅仅美国为填补2024-2025年里 1.5 万亿美元的 AI 基础设施融资缺口,就已经让私募信贷成为了AI主要资金来源。黑石、Blue Owl 等机构向 AI 数据中心提供高息贷款,但自身已深度暴露于消费者信贷坏账(如 “先买后付” 领域 NPLs 飙升)。若 AI 企业收入不及预期,可能引发私募信贷违约潮,冲击金融系统稳定性,最后引爆银行系统!
![]()
而贝索斯所谓的“工业泡沫”,也可以简单归结于两点,其一必然是产能过剩,全社会内卷一种产业,资本过度投资,盈利路径不清晰,估值虚高,最后投入产生不匹配,并且,往往是“0和游戏”!其二,就是同质化严重,大家实际上底层代码相似,从技术比拼快速就进入价格战,形成巨大的收益和估值的泡沫化空洞!
因此,工业泡沫必然是技术突破和产业重构的产物!问题只是泡沫褪去后,到底是工业遗迹,还是工业垃圾需要去权衡!
当下,AI 算力网络的建设已形成实质性工业遗产。例如,英伟达的 GPU 芯片出货量在 2025 年突破 12 万块,台积电的先进制程产能被 AI 芯片订单占满,全球数据中心电力消耗中 70% 来自 AI 训练需求。这些硬件投入如同 19 世纪的铁路或 20 世纪的电网,即使短期投资过热,长期仍将支撑数字经济的底层架构,只不过,新的东西和方法出来后,前期谁投入越重,谁转型越难!
根据Gartner 2025 年技术成熟度曲线显示,AI 智能体、多模态 AI 等技术已进入 “期望膨胀期”,其潜在商业价值可类比互联网早期的搜索引擎和电商平台。例如,Anthropic 的 Claude 模型在法律文书处理领域的准确率达 92%,微软 Azure AI 的企业级应用渗透率从 2023 年的 18% 提升至 2025 年的 45%。这些技术突破正在重塑医疗、制造、能源等行业的生产效率边界。
![]()
回顾历史,请各位年轻人不要嘲笑你身边的“老登”,大家的财富积累方式不同,面对的困境和压力不同,巴菲特也没有赶上任何的科技和数字货币的财富浪潮,市场中,只要你还在交易,就基本克服不了人性,也就很难说谁是赢家!
当前 AI 热潮与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的相似之处在于:技术突破引发市场狂欢、估值脱离盈利、资本向头部集中。
但差异更为显著的地方在于 AI 技术的实际应用渗透率(如医疗影像诊断、自动驾驶测试)已超过互联网泡沫时期的电商和门户网站;大型科技公司(如微软、谷歌)的现金流足以支撑长期研发投入,而非依赖外部融资。此外,AI 的算力需求催生了实体产业链(如芯片制造、数据中心)的真实增长,这与互联网泡沫时期 “烧钱换流量” 的模式形成对比(但实际上互联网时代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而不是像现在AI一样在造成就业问题)。
其次,与工业革命早期泡沫的类比,19 世纪的 “运河热” 和 “铁路热” 曾导致大量资本浪费,但最终留下了全国性基础设施网络。当前 AI 热潮中的算力投资可能重复类似路径:即使部分数据中心因电力短缺或需求不足被淘汰,存活下来的基础设施仍将支撑未来数十年的数字经济发展。区别在于,AI 技术迭代速度(如大模型参数每 6 个月翻番)远超工业革命时期,这意味着泡沫破裂的周期可能更短、调整更剧烈,因此,不用怀疑科技股等的大调整,毕竟AI需要现实经济支持。
![]()
不过,技术革命往往伴随估值泡沫,这是市场筛选真正颠覆性创新的必要代价。
我觉得市场应该警惕一种现象的扩散,从国家到民间,大规模债务驱动的投机行为正在蔓延,但消费市场实际已经处于存量下降的趋势中,如果都是靠“未来收益贴现” 模式融资,都是谈预期和理想,这个经济模型本身和过去的“大基建”模式没有区别,未来谁去还债?现在没崩,只不过大佬没走,债务没断,监管顾不上,但长期看,现在有些新项目,已经看上去像“庞氏融资” 陷阱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