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4 日,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落下帷幕,三次参选的前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高市早苗最终胜出。作为日本自民党历史上首位女总裁,因自民党在日本政坛的绝对优势,她不出意外将成为日本首位女首相。这位出身普通家庭 —— 父亲是企业员工、母亲是警察,从神户大学毕业、无党派议员起步的政客,政治生涯的飞跃离不开与安倍晋三的深度结盟,因此被外界称为 “女版安倍”“安倍门徒”。她的当选,不仅标志着日本政坛保守势力的抬头,更给中日关系带来了多重不确定性。
一、高市胜选:日本政坛的右转与内在矛盾
高市早苗的胜选,看似是日本右翼势力的一次 “胜利”,实则暴露了日本政坛的结构性矛盾,其执政根基并非稳固。
从权力结构来看,高市的胜选并非极右翼势力的全面扩张,而是多重政治力量博弈的结果。她依赖安倍晋三实现政治跃升,而在此次选举中,她的核心支持来自 “麻生派”—— 麻生太郎明确指示派系议员投给党员票领先者,再加上地方基层组织的稳固支持,才让她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但原 “安倍派” 因黑金丑闻元气大伤,导致她在议员票环节一度陷入苦战。这意味着,未来她的执政将严重受制于派系平衡,难以像安倍晋三那样形成绝对权威,更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极右理念推行政策。
![]()
与此同时,自公联合政权的裂痕已逐渐显现。公明党作为联合执政的伙伴,向来倾向 “中间保守派”,对高市早苗的修宪主张、参拜靖国神社等极右行为始终持保留态度。即将卸任的首相石破茂是 “比较中立的首相”,其任内中日关系相对平稳,而高市的极右立场与公明党的温和倾向形成鲜明对立。若高市强行推进激进议程,很可能引发联盟破裂,导致国会运作瘫痪,这是她执政路上的一大隐患。
更关键的是,高市的保守社会观与日本社会的代际诉求严重脱节。她维护 “男主外,女主内” 的传统家庭模式,这种落后的观念与日本年轻群体尤其是女性的诉求背道而驰。选前民调显示,小泉进次郎在年轻女性中支持率显著领先,这一数据印证了高市在社会议程上的孤立。她的执政不仅面临党内派系的制约,还将遭遇来自社会层面的持续争议。
而在政策优先级上,日本民众的关注点与高市的 “安保野心” 存在明显偏差。石破茂内阁支持率仅 37%、不支持率达 57%,反映出民众更关心物价上涨、养老金短缺等民生议题。高市虽提出 “激进财政刺激” 计划,却缺乏结构性解决方案,且身边并无经济领域的得力助手。若她无法快速提振经济,其主张的修改宪法、增加防卫预算等安保扩张计划,将失去最重要的民意基础,毕竟对普通日本民众而言,“面包” 远比 “军队扩张” 更重要。
![]()
二、中日关系:风险叠加下的缓冲与底线
高市早苗的极右立场,给中日关系埋下了多重风险。她的一系列行为早已触碰中国核心关切:多次以内阁大臣身份参拜靖国神社,主张修改和平宪法将 “自卫队” 改为 “国防军”,在南海、台湾问题上坚持对华 “强硬”,甚至推动对华贸易脱钩。这些主张若付诸实践,将直接冲击中日关系的根基。
从历史问题来看,高市早苗的 “拜鬼” 行为堪称定时炸弹。据统计,12 年间她累计 11 次参拜靖国神社,2025 年 8 月 15 日仍未停止这一行为。若她以日本首相身份参拜,将彻底触碰中国的历史底线,极有可能重演 2013 年安倍晋三参拜后的中日关系冷冻期 —— 彼时中日高层交往停滞、民间交流遇冷,给两国经济与外交都带来巨大损失。而就在高市当选前不久,抗战胜利纪念日刚刚过去,这一敏感时间点更让她的历史态度成为中日关系的 “重要因素”。
在军事安全领域,高市的扩张主张将加剧地区紧张。日本 2026 财年已申请 8.8 万亿日元防卫预算,用于构建无人机防卫体系和 “防区外反击能力”,而高市进一步主张将防卫费提升至 GDP 的 2%。这一计划若落地,不仅违背日本和平宪法的精神,更可能引发地区军备竞赛。中国国防部已明确将 “日本军力发展” 列为重点关注对象,而中国三大航母战斗群的战略威慑,也让日本的军事扩张面临 “能力 - 代价” 的刚性约束 —— 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 12 年抗日战争时期积贫积弱的国家,日本若想推动军国主义复苏,必然要考虑中国的反制能力。
台湾问题上,高市的表态同样充满风险。她虽口头上 “希望台海和平解决”,却反复强调 “台湾安全对日本至关重要”,这种表述暗藏介入倾向,与中国 “台湾问题是核心利益中的核心” 的立场形成直接对冲。原文中中国外交部 “信守在历史、台湾等重大问题上的政治承诺” 的表态,正是对这一风险的明确回应,划定了不容触碰的红线。
不过,现实利益的约束也为中日关系预留了缓冲空间。经济上,中日相互依存度难以轻易割裂 ——2024 年中日贸易额仍达 3500 亿美元,日本对华半导体材料出口占其总出口的 42%。即便高市主张 “经济安全保障”,也无法推行实质性 “脱钩”:安倍晋三时代曾在特朗普贸易战期间主动邀请中国领导人访日,正是经济理性制约政治激进的典型案例。如今日本面临物价高涨、经济复苏乏力的困境,若失去中国市场,将进一步加剧其国内经济危机。
对美关系则是高市对华政策的 “双刃剑”。全球右翼势力崛起,美国特朗普政府是极端保守主义的代表,但特朗普政府更注重利益交换,已对日本征收 15% 进口关税,双方在半导体关税等问题上分歧明显。若高市过度绑定美国对华遏制政策,很可能被迫在经济利益上向美方让步,反而削弱自身内政自主性。此外,高市在哈德逊研究所的投稿中曾提出 “与中国认真对话”,这种表态与中国外交部 “奉行积极理性的对华政策” 的呼吁形成呼应,为危机管控留下了弹性空间。
面对高市可能带来的风险,中国的应对逻辑清晰而坚定。外交部 “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各项原则和共识” 的表态,实质划定了三条不可逾越的红线:正确历史认知、台湾问题底线、维护和平宪法。中国的反制工具箱已明确:历史问题上可采取召回大使、暂停高层交往等外交措施;安全领域可通过东海防空识别区常态化管控强化针对性部署;经济领域则能以加强对日农产品检疫、限制稀土出口等方式实施精准反制。这些措施既体现了维护核心利益的决心,也为中日关系避免全面恶化保留了余地。
![]()
三、未来走向:不确定性中的关键变量
高市早苗虽即将出任日本首相,但她能否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仍受制于多重不确定因素。
首先是执政寿命的挑战。日本 “五年四相” 的政治生态早已成为常态,高市的支持基础薄弱。过度依赖 “麻生派”,缺乏跨派系认同,且女性身份在日本传统政坛仍面临隐性偏见。若她无法平衡派系利益、快速改善民生,很可能重蹈 “短命首相” 的覆辙。原文中石破茂 “希望她不会将日本带入歧途” 的表态,既反映出对高市政策的担忧,也暗示了其执政的不稳定性。
其次是美国政策的摇摆影响。本月底特朗普访日将成为重要试金石:若美方施压日本扩大对华对抗,高市可能被迫采取更激进的对华政策;若美方聚焦与日本的贸易谈判,高市的对华政策则可能更趋务实。这种外部变量将直接影响中日关系的短期走向。
最关键的还是修宪进程的推进难度。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不能拥有军队,不能对外宣战是历史给予日本的‘战争枷锁’”,而高市修宪扩军的主张正试图打破这一枷锁。但现实阻力远超预期:2024 年众议院选举后,修宪势力合计仅 297 席,远未达到提议修宪所需的 310 席(三分之二多数),且公明党明确反对将 “自卫队” 写入宪法第九条。在此背景下,高市可能被迫将修宪目标从 “修改第九条” 降级为 “增设紧急事态条款”,以规避政治风险 —— 这一调整将显著降低中日关系的短期恶化概率。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高市早苗的胜选是日本右翼势力 “卷土重来” 的信号,但并非军国主义复苏的必然。安倍晋三的下台与去世曾打击日本极右翼势力,而高市的当选虽让保守势力抬头,但日本社会的和平主义传统、经济与外交的现实约束,以及中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都将成为遏制其极右政策的重要力量。
中日关系正站在十字路口,高市早苗的执政将是一场考验:考验日本能否坚守和平宪法精神、正视历史责任,也考验中日双方能否在维护核心利益的同时,通过理性对话管控分歧。无论如何,如今的中日关系早已不是单方面能左右的,唯有尊重彼此核心利益、恪守历史共识,才能避免陷入对抗的恶性循环,这既是对两国人民负责,也是对地区和平稳定的担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