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起中国战斗机,总有人爱争论哪款是第一款重型货色,尤其是完全自己搞出来的那种。很多人一听重型,就直奔歼-20去,那玩意儿是五代机,隐身大杀器,2011年首飞,2018年列装空军,最大起飞重量37吨,双发总推力18吨,妥妥的全球顶尖水平。
可问题是,歼-20之前,中国空军可没少折腾重型机。有人就跳出来说,歼-8才对得上号,它是上世纪60年代末首飞的,机长21.6米,最大起飞重量17.8吨,双发设计,完全本土团队从米格-21基础上放大搞出来的。那么为什么不是歼-20?
因为歼-8更早,自主程度高,尺寸也够格,只是时代变了,性能跟不上趟,就被调侃成中大型过渡货。这事儿听着简单,里面门道多,航空技术那时候迭代飞快,一代机型几年就过时。
![]()
中国航空的起步,那可不是一夜之间蹦出来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空军基本靠美苏援助的二手货,P-51、米格-15啥的,自主设计?想都别想。50年代,沈阳飞机厂从仿制苏联米格-15开始,搞出歼-5,基本是照猫画虎。
60年代初,国际形势一紧,空军急需高空高速截击机,能对付U-2那种高空侦察机。苏联不给力技术援助,中国只好自己上。1964年,沈阳飞机设计所接任务,从米格-21单发小家伙放大成双发,目标是2马赫速度,2万米升限。这就是歼-8的来头。
它不是纯仿制,整机布局、气动设计都有本土优化,比如机头进气道和大后掠三角翼,展弦比2.2,这些都是中国工程师自己算出来的。立项没几天,1965年5月17日批文刚下,5月20日总设计师黄志千就出事了,年仅51岁。这人得单独说说,他是中国航空的奠基人。
![]()
1914年1月23日黄志千生在江苏淮阴,1937年从上海交大机械系航空专业毕业,正赶上抗日战争,他直接进航空委员会,从维修P-40战机干起。40年代末,参与拆解雅克-9,积累一手实践。新中国一成立,1950年调沈阳厂,帮着建第一个飞机设计室。
那时候条件差,风洞模型都借的,他带队从零起步,1956年搞出歼教-1,中国第一款自主喷气教练机。这机子虽小,但标志着从仿制转向设计。1964年,他升副总设计师,很快总揽歼-8。方案定双发高空高速,涡喷-7发动机,强调自主,避免全盘抄苏联。
黄志千走后,项目没停,1969年7月5日首飞成功,试飞员尹玉焕拉起机头,基本布局过关。但发动机推力不足,速度只到1.75马赫,升限1.8万米,离目标差口气。1980年3月,白天型定型服役,装备霹雳-2导弹,两门23毫米航炮。首批列装空军,总数超350架,到80年代末主力机种。
![]()
歼-8为什么有人硬说是第一款重型?得从分类说起。航空界分轻中重,没固定尺子,早年靠尺寸和重量。歼-8机长21.6米,翼展9.3米,空重9.8吨,最大起飞17.8吨,双发总推力13吨(涡喷-7)。比同期米格-21长8米,重一倍,苏联苏-15也类似,1967年服役时算重型,长19.6米,重18吨,双发推力15吨。
可技术爆发的60-70年代,标准乱变。苏-15服役4年后,米格-23单发就追平重量推力,1972年米格-25双发41吨推力22吨,直接把前头几款挤成中型。69年歼-8首飞,全球看是重型,但80年服役时,F-15已上天,推力23吨,重30吨,歼-8推重比才0.9,机动性一般。
F-18中型才17米长,歼-8尺寸大,却推力弱,升级空间小,没法换大推发动机,就卡在中大型。法国幻影4000双发9.5吨推力,也算重型,因为尺寸重量过关,后期可改F110发动机12吨推。歼-8呢?尺寸合格,重量勉强,推力不达标,还没后续大改潜力。
![]()
但话说回来,歼-8的自主设计是真金。米格-21是蓝本,但中国改了进气道、尾翼、座舱,避开苏联路径。黄志千定调双发布局,顾诵芬接手后优化气动。
1929年顾诵芬生,1951年北大毕业,进沈阳设计所,从歼-5气动干起。黄志千走后,他任副总,负责抖振问题,三次上天观测,找出机翼共振症结,用四年修形。
1980年歼-8定型,他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80年代,空军要全天候,1981年歼-8II立项,顾诵芬总设计师,国家首次任命型号总师。改两侧进气,鸭翼布局,涡扇-13发动机推力10吨,雷达JL-7A,导弹霹雳-5。
1984年6月12日首飞,机动性上台阶,1985年7月定型,11月又拿特等奖。歼-8II成80-90年代主力,生产超200架,海军航空也用。
后续型号一堆,歼-8家族16种。歼-8E换JL-7甲雷达,霹雳-5导弹,机动更好。歼-8F加相控阵雷达,90年代末拦截测试,挂霹雳-8,夜战能力强。歼-8H出口巴基斯坦,改双垂尾。歼-8C/D多用途,挂精确制导炸弹。
歼-8III“争气机”90年代立项,隐身鸭翼,全数字飞控,可惜两次坠毁,发动机不稳,2000年后下马,教训给歼-10用。总产量380架左右,服役到2010年代初,边境巡逻、演习拉练,积累经验。退役后,转训练或拆解,零件支援歼-11。
![]()
歼-8对中国重型机发展是啥地位?它是桥梁。从50年代仿制歼-5、歼-6,到歼-8自主起步,验证双发高空布局,培养人才。90年代引进苏-27,歼-11国产化,但那是俄技术基础。
歼-10单发中型,2004年服役,轻巧多能。重型真自主,得等歼-20。2008年立项,成都所主,鸭式隐身,双发WS-10C/15,2011年1月11日首飞,2017年量产。歼-20不是从歼-8直接来,但继承气动经验,沈阳成都两所合作。
歼-16是苏-30基础上多用途重型,2013年首飞,挂鹰击导弹。歼-8的功劳在积累,发动机从涡喷-7到涡扇-13,雷达从无到有,奠基三代机向四五代跃升。
![]()
为啥争议大?因为时代标签变了。60年代,20米长双发就是重型,歼-8够格。80年代,四代机F-15标准定调,推力20吨以上才重。
歼-8服役时落后一代,机动弱,航电老,实战中拦截为主,没多用途。苏联苏-15也从重变中,米格-23单发挤兑它。歼-8产量不高,350多架,比歼-7少,歼-10上千架。
有人说它是空军第一款重型,但严格讲,中大型截击机更准。自主是亮点,没苏联整机图,全靠逆向和创新。黄志千笔记、顾诵芬修形,这些小步,堆成大山。
![]()
中国重型机分三阶段。50-70年代,仿制加小改,歼-6双发,但轻型。歼-8是首双发自主。80-90年代,引进苏-27,歼-11跟进。2000年后,自研歼-20、歼-16。
歼-8是转折,没它,歼-20起步晚。数据上,歼-8最大载弹3吨,航程2000公里,够截击用。歼-20载弹12吨,航程5500公里,跨海作战。按尺寸自主,歼-8当之无愧;按性能,歼-20甩几条街。航空这行,争论才有进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