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市蜃楼之二十五
138×80cm
综合材料
2024年
艺术当随时代
◎周吉荣
《海市蜃楼》系列作品不仅是城市变化的现实映照,也是我个人创作的转型和拓展。天地之间的暮色、灰黄朦胧的华灯、依稀可见的路标,都是视觉可辨的城市景观。现实的视觉经验不会停留在形式的原点,他总会向现实本身展开。从现实追忆历史,现实是作为城市景观的图示,而回忆中的历史是无形的、流动的。就像画面制作的随机性一样,现实的图景会随着思绪的流淌不断变化。记忆也会流淌出来,而且以符号化的痕迹固定在画面上,让作品在更大的社会环境中去寻找它自身的意义。
这些作品突破了丝网版画的局限,向着自由综合材料的方向延伸。藏区红土,材烧烟黑,天然彩石颜料以及画、印结合的自然痕迹,都使作品更加自由、奔放,充满力度。画面由具象的向心式构图变为开放式的抽象画面,不为抽象而抽象,而是在现实的经验上展开。这种风格以当代视觉经验为基础,却不遵循现代艺术的几何抽象。这种形式上的变化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当写实的语言发展到极其精致和雕琢的时候,艺术就要返璞归真,重新开始语言构造的历程。
“景观”和“遗城”系列作品从材料和方法上都做了更大的尝试。一位评论家对之进行了高度的阐释:“周吉荣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思考和置疑的另一方面是哲学式的,即从本体论的角度反思和怀疑现代都市存在的依据和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反思和怀疑类似于笛卡尔。我们知道,作为理性主义哲学的代表,笛卡尔通过怀疑一切,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建立了以理性为基础,以主体性为中心的现代哲学。虽然周吉荣和笛卡尔都是从怀疑出发的,但两者达到的目的则截然对立,如果说笛卡尔通过怀疑一切的方法,为世界和主体的真正存在找到了坚实的理性基础的话,那么,周吉荣则是把对构成现代都市存在基础的怀疑坚持到了最后,并最终导致对都市文明形态的否定。”
2019年
![]()
10 No.3
49×130cm
纸浆综合材料
2011年
![]()
流景之七
88×138cm
综合材料
2011年
![]()
八千里黄昏
100×200cm
综合材料
2011年
![]()
故城之四
100×200cm
纸浆综合材料
2024年
![]()
海市蜃楼之二十三
138×80cm
综合材料
2024年
![]()
周吉荣,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版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在湖北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澳大利亚红门画廊、英国伦敦剑桥、西班牙马德里和萨拉曼卡以及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等地举办十余次个人画展。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今日头条同步更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