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第一天,北京房山龙湖天街的西贝门店里,店员正忙着给菜牌粘贴新价签 —— 草原嫩烤羊排从 119 元降到 109 元,葱香烤鱼从 89 元调成 79 元,手撕椒麻鸡直接降了 17 元。
![]()
与此同时,后厨员工开始当着顾客的面搅拌羊肉馅,据称这是新推行的 “现串羊肉串” 流程。
这场覆盖全国的降价与 “现做改革”,被不少论调解读为 “西贝读懂了消费者情绪”。但大 S 的代理律师邓高静却一针见血地戳破了这种话术:“把违法行为偷换概念成消费者的情绪问题,既是对消费者的污名化,更是对法律的亵渎。”
事情得从九月初的舆论风暴说起。罗永浩在微博吐槽西贝 “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那么贵”,直接点燃了公众情绪。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起初强硬表态要起诉,称 “100% 不存在预制菜”,但很快被网友实锤后厨有冷冻西兰花,甚至连主推的牛肉包在进入中央厨房前就符合预制菜定义。
![]()
邓高静律师在接受采访时明确指出三个关键事实:
其一,按国家规定,西贝的牛肉包等产品确属预制菜,这不是主观判断而是客观标准;
其二,问题核心不是中央厨房本身,而是西贝将预制菜包装成现做的虚假宣传;
其三,这种行为已涉嫌违法,市场监管局依法应立案查处。
更讽刺的是,西贝一边否认预制菜,一边还推出 “老罗套餐”,被指侵犯罗永浩姓名权。
![]()
面对持续发酵的舆论,西贝在 9 月 15 日发布致歉信,宣布 10 月前完成 9 项调整,包括儿童餐现炒、羊肉串现串、改用非转基因大豆油等。但这封道歉信最初竟写着 “顾客虐我千百遍”,经网友质疑后才给 “虐” 字加上引号,暴露了其对消费者的真实心态。
如今推行的降价和 “现做”,本质上只是违法行为的纠错。界面新闻探访发现,所谓的 “现做改革” 更像是流程转移 —— 原本在中央厨房完成的解冻、腌制,现在搬到了门店后厨,冷冻西兰花等食材压根没变化。
一位餐饮业内人士直言,半个月时间根本不可能完成供应链重构,顶多是 “换个地方做预制菜的后续工序”。
![]()
把这种纠错说成 “满足消费者情绪需求”,无疑颠倒了是非。消费者花 63 元点一份手撕椒麻鸡,要的是货真价实的现做菜品,而非提前预制再加热的成品;花 29 元买黄米凉糕,也不是为了为商家的虚假宣传买单。
正如邓高静律师强调的,消费者支付对价就该获得匹配的商品,这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赋予的权利,绝非 “情绪作祟”。
类似的逻辑陷阱在餐饮行业并不少见。此前有米其林餐厅宣称食材来自 “自家农场”,实际全是农贸市场采购,最终因虚假宣传被罚。这些案例都证明:当商家违法在先,整改从来不是 “恩赐”,而是法律底线的要求。
![]()
西贝或许没意识到,消费者真正在意的从来不是 “预制菜本身”,而是 “被欺骗”。从发放 100 元代金券到粘贴新价签,这些举措能换来短期客流回升,但要真正挽回信任,首先得摆正心态 —— 承认违法事实,而非把法律义务包装成 “情绪关怀”。
毕竟法治社会里,从来没有 “靠安抚情绪就能免责” 的道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