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上午,中山古镇盐店头街的“曾昌华炒米糖”店前,不少游客正在品尝新出锅的炒米糖,还有游客围着69岁的曾昌华问个不停。大家都比较好奇:这位本该安享退休生活的老人,为何要执着地把家族传承上百年的炒米糖手艺,从重庆城区带回这座千年古镇?
![]()
▲游客购买炒米糖
答案,藏在曾家与中山古镇的百年羁绊里,更藏在一份“让老手艺回家”的执念中。
“归巢”初心
中山古镇是非遗手艺的“原生土壤”
曾昌华的炒米糖手艺,根就在中山古镇。
翻开《中山镇志》,有这样的描述:曾昌华的爷爷曾清荣,自幼向家人学习制作炒米糖,先后在四川广安、巴南百节、江津珞璜等地经营炒米糖,并辗转来到三合场(现中山古镇)。1905年,曾清荣在三合场开设“德肴斋”餐馆,主营炒米糖。其间,他把炒米糖制作技艺,传给儿子曾方国。
上世纪30年代中期,为避匪患,曾方国带领家人向江浙一带迁移,后又迁至重庆两路口经营炒米糖。
1937年,曾方国救下逃避战乱的王良玉并结为夫妇。因王良玉祖母曾为宫廷糕点师,故王良玉拥有祖传的炒米糖制作技艺。曾方国、王良玉夫妇将两家祖传技艺结合改良,后把炒米糖制作技艺传给儿子曾昌华,要求曾昌华常年“练习”。
![]()
▲曾昌华对于古镇禁卖发水米碑宣传的诚信文化非常认同
“父母总跟我说,咱家的手艺是在中山古镇发的芽,不能忘了根。”曾昌华记得,退休前他在重庆一家工厂上班,虽没靠炒米糖营生,但每逢过年过节,母亲总会带着全家“练手艺”,还反复念叨“德肴斋”在古镇的旧事。2017年,他退休后回中山古镇寻根,走遍整条街却没闻到一丝炒米糖香——当年“德肴斋”的甜,竟在古镇断了档。“那一刻就觉得,我得把这手艺带回来,让古镇再飘起这个老味道。”这份“补全古镇记忆”的触动,成了他搬回古镇的第一重初心。
技艺焕新
从古法传承到创新出海
2018年,曾昌华在古镇买下店铺开始生产、售卖炒米糖。
没想到,老味道一回来就火了,店里的炒米糖常常上午摆上柜台,下午就卖空。可曾昌华不满足:“手艺得越做越精,不能光吃老本。”
为了提升技艺,2022年,曾昌华专程去到苏州、杭州,原来母亲家族里不少人在那儿做炒米糖,而且苏杭历来富庶,对吃食的“味”与“形”格外讲究,藏着不少好门道。
![]()
▲筛炒米
在苏杭的两个多月,曾昌华重新当起了“学徒”:每天揣着笔记本,逛遍大小炒米糖店,每尝一家就记下口感、配料;遇到母亲的族人经营的百年老店,更是诚恳请教。“他们把秘不外传的熬糖技巧教给我,还说手艺要活,不能僵。”曾昌华说。
回来后,曾昌华把苏杭学到的“细火慢熬锁香甜”和自家的“古法炒米保酥脆”融在一起,做出来的炒米糖,甜而不腻、脆而不碎,口碑更上一层楼。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身处时代中的老店们有顺应,也有坚持。
曾昌华的回归,不只是想“守着手艺过日子”,更希望让百年技艺“活起来、能发展”——而中山古镇,恰好给了这份“发展”的可能。
起初,他的店因位置偏远(在古镇最末端),有人担心生意,但古镇的游客认“真手艺”:哪怕多走几步,也要买他的炒米糖 。 2022年3月,“曾昌华”炒米糖制作技艺获评江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曾昌华(左)向游客介绍炒米煻
在高兴之余,曾昌华并未停步。他根据现代人的喜好,先后推出了山楂炒米糖、桂花炒米糖、海苔炒米糖等10个新品。
新品推出后,曾昌华的店铺彻底迎来了“甜蜜的忙碌期”。他坦言:“购买的人多的时候我要请6、7人来帮忙。从早上4点多就开始加工生产。即使这样,仍有不少游客买不到货。”
而这份藏在烟火气里的美味,早已不止于服务本地食客。凭借独有的风味与稳定的品质,“曾氏炒米糖”产品销到全国各地,还销售到了海外的纽约、东京等地。包裹着产品的包装箱,不仅装着满满香甜,更成了一座小小的桥梁,让这份源自江津本土的味道,在异国他乡绽放光彩,也让更多人透过这份美味,感受到了背后的匠心与温度。
商德赋能
让甜蜜产业“持续发酵”
跟着火起来的,还有整个古镇的炒米糖产业。
由于产品时常供不应求,很多游客想买炒米糖却买不到。看到这样的情形,古镇商家顺势而为,也跟着曾昌华开始生产、售卖炒米糖。2025年,古镇上产销炒米糖的商家已发展至20多家。
“要是在别的地方,可能早就恶性竞争了,但古镇商家懂‘抱团把蛋糕做大’。看到镇上越来越多的炒米糖店铺,我开心得很!”曾昌华告诉记者, 炒米糖店铺数量增加到现在的程度已产生群体效应,商家们相互交流、促进,也利于行业发展。
这份“一家兴带动百家旺”的局面,正是曾昌华当初选择回中山古镇的深层期待:手艺不只是遗产,更能成富民产业;中山古镇不只是栖息地,更是手艺“生长”的沃土。
![]()
▲店铺里的优惠提示
不仅如此,曾昌华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是星级志愿者或获评“好人”称号的顾客,来到他的店里都能享受到一份特别的购物折扣。除了折扣,曾昌华在装罐炒米糖的时候还总是让秤杆翘得高高的,这“多出来”的量不仅是商品的重量,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商德。曾昌华说:“恪守行规,诚信经营是我们古镇商家的经营之道。虽然是小本经营,我也想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曾昌华算了笔账:如今整个古镇炒米糖产业年产值已近500万元,且商家都从村民手里收购糯米,这样也提高了中山镇村民种植糯米的积极性,让他们多了一份收入。
![]()
▲曾昌华(右)到中山敬老院赠送炒米糖
从1905年“德肴斋”在古镇扎根,到2018年曾昌华带手艺“归巢”,百年炒米糖的“回家路”,从来不是偶然。中山古镇有曾家的手艺根脉,有接纳传统的包容氛围,更有让技艺兴业的土壤——这三重原因,让百年老店最终选择回到这里,也让一口甜香,重新成了中山古镇的“甜蜜符号”。
如今的炒米糖产业,已成为中山古镇“商德+非遗”融合发展的典范。百年老店“归巢”,不仅让一项非遗技艺重获新生,更让古镇商德文化在新时代得以传承与升华,为这座千年“商德古镇”的品牌建设注入鲜活的产业活力!
记者:陈婷 陈俊希
通讯员:谭胜昔
编辑:傅婧 编审:吴 刚
值班副总编辑:周 娅
总编辑:黄 艳
![]()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别忘了
点亮和
让大家看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