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的巷弄里,还能找到早年信用社的痕迹,斑驳墙面上“金融”两个字已经模糊,墙角石阶盖着青苔,上世纪50年代农信员挎着包走过的影子,好像还留在那儿。
1954年,苏州郊野一下子冒出115个农村信用社,到2010年变成“苏州银行”,再到现在冲进全球银行300强、资产超7500亿元,这71年里藏着的不只是苏州经济的变化,更有几代苏行人“守着根、找突破”的初心。
![]()
1954年那时候搞农村信用社,难度比现在大多了,全国都在推农村信用合作运动,苏州郊区和吴县的田埂上,除了115个信用社,还有41个信用合作组,跟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
可哪有像样的网店?只能借村里的旧瓦房办公
设备更别提了,一张木桌、一把算盘、几摞账本,就是全部家当,老员工回忆说,那时候最愁的不是条件苦,是农民不理解“贷款”,家家户户都靠天吃饭,觉得“借钱还要还利息”是亏了。
![]()
农信员们只能挎着帆布包,跟着生产队会计跑遍各村,蹲在田埂上跟农民唠,“开春买鱼苗缺的钱,秋收卖了粮就还,利息比种粮的收成少多了,”本来想觉得这种“土办法”效率低,后来发现还真管用,只有跟农民坐一条板凳上,人家才愿意听你讲金融。
熬到70年代,信用社才算慢慢有了规范的样子
1973年,高中毕业生许美英入职前,按规定先下乡两个月,跟贫下中农学习,她后来回忆,“那时候直接跟农民住一起,每周有一天学银行业务知识,可我连‘现金支票’是什么都不懂。
老主任跟我说‘先懂农民,再懂金融’,现在想起来,这话真是说到根上了,那时候值班是常事,一个网点就三四个人,一个月要值60人次班,员工常带着孩子住在网点。
![]()
年终结算遇上停电,汽油灯照着算盘珠子噼啪响,没人计较“这活是不是我的”,在他们心里,“信用社就是农民的家”,这话不是喊口号,是真这么做的。
1984年,苏州郊区信用社和吴县信用联社跟人行脱钩,跟农业银行一起办公,虽说算“有了靠山”,但办公条件还是差,曹根康记得,“老房子漏雨,纸质账本得用尼龙袋裹紧防发霉,柜台是木头的,冬天冷风往里灌,手冻得握不住笔。
可员工们没闲着,挤时间学新业务,还主动下乡摸农户需求,到了90年代,要从手工记账改成计算机记账,大家白天手工记,晚上测系统,熬了一个月才平稳切换,没人喊累。
这种“啃硬骨头”的劲,是后来能发展的底子
从“农民的家”到自主经营,1996年是道坎,1996年是个关键年份,苏州市郊和吴县市的信用联社,各自跟农业银行解除了行政隶属关系,开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意味着信用社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可也得自己扛风险。
这在当时是挺大胆的尝试,毕竟市场经济下,金融机构要自己闯路子,没点底气可不行,老员工们憋着一股劲提服务质量,一年后分红出来了,连之前不看好的人都改口说“信用社能行”。
2002年,两家联社合并成“苏州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服务网覆盖了吴中、相城等四区,那些散在田埂间的“金融小站”,慢慢连成了服务城乡的脉络。
2004年12月28日,“江苏东吴农村商业银行”挂牌成立,成了全国第5家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
![]()
那天老员工们穿着新工装,看着“农商行”的牌子挂起来,都觉得“不一样了”,不再只盯着农民,还要跟上苏州乡镇企业崛起的节奏。
当时苏州大闸蟹产业刚起来,阳澄湖周边蟹农急需钱买苗、建塘,信贷员胡苏弟回忆:“蟹农要得急,还得上门办,我们就申请买了艘55P雅马哈快艇,天天往养殖户家里跑。
夏天水面晒得人脱皮,挨家挨户记‘哪家蟹塘多大、有多少只蟹’,那三个月,我几乎每天走3公里路,从早上9点忙到下午3点,后来他收到假币,自己垫了钱,支行说给补贴,他却没要:“不能让公家为我的疏忽买单。
搞不清现在还有多少信贷员会这么做,但这份“不占公家便宜”的实在,确实让人佩服,除了蟹农,乡镇企业也是重点服务对象,老员工沈玉珍记得,零几年的时候,还没上市的吴通通讯在他们那儿借了一千多万。
![]()
我们去厂里看了好几次,他们技术好、订单稳,就是缺资金扩产,后来吴通通讯上市,每次来都会提,是苏州银行帮他们走上了上市路,春菊电器从农信社时期就跟他们合作,到现在还是黄金客户,人家说“不管跟多少家银行合作,苏州银行永远是‘老伙计’”。
这样了看来,他们能留住客户,靠的不是花哨的营销,是实实在在的帮扶。
这6年,农商行慢慢“脱了土味”,手工记账彻底换成计算机,网点有了简易自助设备,服务从农村延伸到城区,资产规模稳步涨——这都为2010年的“城商行转型”打了好基础。
从更名到上市,15年把“泥腿子银行”做成上市企业
2010年9月28日,“江苏东吴农村商业银行”正式改成“苏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了全国唯一一家由农商行改制的城商行,那时候中国经济正往快车道上跑,这家带着地方金融梦想的银行,也站在了转折点上。
![]()
接下来的15年,苏州银行扎在苏州,深耕江苏,慢慢融入长三角,转型第一步就是织密服务网,2011年一年内新设6家直属支行,把苏州大市都覆盖了。
2019年8月2日,深交所的钟声响了,苏州银行上市了,成了全国第33家上市银行。
敲钟的时候,老员工们看着屏幕上的股票代码,眼睛都红了——从1954年的瓦房信用社,到现在的上市银行,整整走了65年,并非明智之举的做法他们没做,比如盲目扩张、偏离实体,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跟着需求走,这才能走得稳。
2023年,苏州银行启动了一体化经营战略,靠“科创+跨境”和“民生+财富”两个引擎发力。
给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方案,企业贷款里,差不多每5块就有1块投进科创领域,截至2025年二季度,服务的科创企业超1.3万家,授信规模破了1300亿元。
跨境金融方面,“汇智赢”平台让企业“足不出户就能办全球业务”,2024年国际结算量比上年翻了一倍,成了外资企业“引进来”、本土企业“走出去”的帮手。
民生服务也没落下
针对老龄化,推出了“苏心康养”品牌,建了“幸福里”俱乐部,累计服务会员7万人次,针对新市民,升级了“一卡一贷一平台”,人才卡发了超2万张,社保“就近办”窗口覆盖了近百个网点,老人在家门口就能查养老金。
![]()
有位社区老人说,以前办业务要跑老远,现在下楼就能办,还能跟志愿者唠唠嗑,心里觉得很暖和,这表明,他们没丢了“扎根民生”的根,不像有些银行做大了就离老百姓远了。
70多年过去,苏州银行从田埂间的“泥腿子银行”,长成了长三角的金融力量,15年的转型成长,从“农商行”到“上市城商行”,变的是规模和技术,不变的是“扎根实体、服务民生”的初心。
老员工常说:“我们的根在老百姓心里,以前挎包跑田埂是为了帮农民,现在搞科创、做跨境,也是为了帮企业、惠民生。
下一个15年,这份“守正创新”的脚步,还会跟着长三角的发展继续走,扛着“苏心让您舒心”的责任,稳稳地往前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