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六点,70岁的张阿姨和往常一样,为自己和老伴准备早餐。她熟练地撕开塑料袋,掰下一片用保鲜膜包裹的吐司,热牛奶倒进一次性塑料杯。窗外阳光洒下,厨房里温馨安稳,但她不知道,每一次打包、封存、加热的背后,有种“肉眼看不见的小物质”正悄无声息地进入她体内。这不是科幻,也不是危言耸听。最近的一项国际权威研究发现,普通人每周约摄入5克微塑料,相当于一张信用卡的重量。这还不是极端个例,很多像张阿姨一样的普通人,都在无声中经历着同样的“吞咽”。微塑料究竟从哪里来?悄悄潜入体内后,又会造成怎样的健康危害?第3种“元凶”,不少人每天都在不自觉中用到,但常常完全没有察觉……
![]()
现代生活中,塑料制品早已无处不在。购物袋、外卖餐盒、瓶装水、保鲜膜……只要我们和这些物品发生过接触,“微塑料”就有机会“潜伏”在我们的饭菜、饮水和身体环境中。微塑料指的是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包括塑料制品在自然界分解、小型工业颗粒等。
哈佛大学和中国生态毒理学领域的最新进展都已证实:一名普通成年人每周平均摄入5克左右微塑料,长期积累下来,确实可能对健康造成威胁。更令人担忧的是,微塑料能通过餐饮、饮水甚至呼吸等多种途经进入体内,其颗粒极细、难以被肉眼察觉,有时连咀嚼和吞咽时也无半点异样。
一项国际调研采集了全球50个国家5万多人饮食样本,发现84%的自来水、90%的瓶装水样本都检测出了微塑料。另外,加热塑料包装、反复使用一次性餐具、塑料吸管等,都会让微塑料“侵入”你的生活。不止如此,蔬果、海产品,尤其是贝类水产,也成了微塑料累积“重灾区”(有研究提示,海产动物体内平均含微塑料颗粒每公斤高达0.3万到2.1万颗)。
![]()
那么,人体真的会像“吃颗粒一样”被微塑料危害吗?已有科学报告给出明确结论:微塑料进入体内后,小颗粒可穿透消化道黏膜,累积在肠壁、肝脏、肾脏等多器官,还可能影响免疫系统和代谢健康。部分微塑料表面携带重金属、环境激素等有害物,进一步提高风险。
具体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四点,尤其是第3危险常被忽视:
1. 损害肠道屏障。微塑料颗粒可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增加肠炎、腹胀、消化不良等风险。中华医学会数据指出,暴露量高的儿童腹泻概率增加约23%。
2. 诱发慢性炎症、免疫异常。微塑料可激发免疫细胞持续应激反应,诱发炎症因子释放,降低免疫力,让感冒、病毒感染等疾病防御减弱。有数据显示,血液微塑料浓度与“炎性标志物”同步升高。
3. 干扰内分泌/促进代谢紊乱。某些微塑料携带“环境激素”,如邻苯二甲酸酯、双酚A等,这些物质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内分泌干扰物”。长期摄入或诱发血糖异常、肥胖、早发性青春期等健康问题,中老年新发糖尿病风险上升13%~21%。
4. 潜在致癌风险。动物实验显示,微塑料累积可能增加肝癌、肠癌等消化系统肿瘤发生概率,虽然人类大规模病例数据不多,但世界范围内已经高度关注并建议预防。
![]()
最令人警惕的是,“自制健康饮食、天天做饭”也不意味着就能完全避开微塑料。研究发现,使用塑料保鲜膜加热,微塑料析出量最高可提升约280%。尤其是加热油脂类和酸性食物时风险更大。
想降低微塑料摄入风险,最关键就是识别生活中“高危源头”。医生和健康指导专家建议:
一次性塑料制品(吸管、杯子、餐具)。反复使用会产生大量微小裂纹,每次都可能“掉屑”,释放微塑料。
瓶装水、饮料PET塑料瓶。瓶装水检测中微塑料检出率高达90%,每天多喝一瓶,等于增加一次“暴露”机会。
保鲜膜/食品塑料包装。特别是用于加热时,微塑料释放量剧增,热菜热饭请尽量选用玻璃、陶瓷等耐高温容器。
外卖塑料打包盒。不少外卖盒材质标注为“PP5”或“PS6”,但实际耐热性一般。热饭热菜直接倒入塑料盒,会加速分解,带来更多“迁移物”。
![]()
此外,海产贝类(如青口、贻贝)、部分淡水鱼虾体内也易富集微塑料,要注意食材多样化,适当减少高风险品类的重复摄入。
担心微塑料“无孔不入”?其实,通过日常习惯调整,就可以大大减少进入身体的微小颗粒。权威营养学、环境卫生指南综述后总结了以下3大实用建议:
减少塑料餐饮工具的使用频率。日常喝水请选玻璃或不锈钢杯,外出自带杯子、餐具,减少一次性用品用量。
避免用保鲜膜包装热食、油脂和酸性食物。再次加热时优先选用可耐高温的容器。
购买食品和净水时关注包装材质。海鲜、瓶装饮料等尽量选择大品牌,关注检测报告。主动增加新鲜食材多元化摄入,平衡膳食结构,有助于分散风险。
更重要的是,多喝“安全自来水”替代瓶装水、蔬菜水果充分清洗、家庭环境多通风,也都有益于减少长期暴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