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的篇章为《 顺着历史学古诗 》—— 《泊秦淮 》 。
《泊秦淮》由“小李杜”中的杜牧所作。
杜牧出身名门望族京兆杜氏,懂政治,也知兵法。中学课本里的名篇《阿房宫赋》正出自其手。当年,老诗人吴武陵拿着它去找那一年科考的主考官,给杜牧要了一个进士科第五名,这也是唐朝科举考试的一段佳话。
杜牧关心政治,却又身处晚唐,积弊难返,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喜欢写怀古诗,借古讽今,这就让他的诗在雄姿英发的基础上又有一种深沉的感慨。这首《泊秦淮》就是典范: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干流由东向西横贯南京城,注入长江。
所谓商女就是歌女。
《后庭花》的全名是《玉树后庭花》,是陈朝的末代皇帝陈叔宝所制的曲子。当年,隋朝想要灭掉陈朝,统一南北。而陈后主不考虑怎么抵抗,整天和张贵妃、孔贵嫔等一干美女填词作曲。结果隋朝大军打过长江,陈叔宝成了亡国之君,《玉树后庭花》也因此成了亡国之音的代名词。
![]()
所以,这首诗的意思是:
迷离的月光下,轻烟笼罩着寒水白沙,夜晚,我把小船停泊在秦淮河畔,靠近酒家。
酒家那卖唱的歌女好似根本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她隔着江水仍然吟唱着《玉树后庭花》。
“烟笼寒水月笼沙”,运用了互文的手法。意思是月光和轻烟笼罩着秦淮河水,也笼罩着两岸的白沙。两个“笼”字加强了笼罩感,也就加强了梦幻感。所谓六朝如梦,夜泊秦淮的杜牧,走进了梦里,也走进了古人的世界。
怀古诗的特点,就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这四个元素,杜牧这首《泊秦淮》里皆有。古地是秦淮河,古人是陈后主,古事是《玉树后庭花》,自己的感情是亡国之恨。
那么,借古讽今,诗人是在谴责歌女吗?当然不是。歌女唱什么歌,要随着客人的喜好。秦淮河上的客人是唐朝那些达官显贵!官员们岂能不知这是亡国之音?但是,他们却选择装不知道,选择醉生梦死。
“不知”的背后是知道,“犹唱”的背后是不理会。知道而不理会,意味着不接受教训,意味着历史悲剧即将重演。
在历史上,这条河曾经叫过好多名字,直到唐朝才改叫秦淮,又直到杜牧的《泊秦淮》出来,它的名字此后再也没有改过。换句话说,没有秦淮河,当然没有杜牧这首诗,但是,没有杜牧这首诗,其实也就没有今天的秦淮河。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