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景德镇的街头最近藏着个 “流量密码”——“鸡排哥” 李俊永的小摊前,每天都排着近百米的队伍,附近商户直言营业额跟着破了纪录。这位被网友封为 “鸡排主理人” 的摊主,凭着 “你可以亏待自己,但不能亏待胃” 的经典语录和 6 元一份的鸡排,成了景德镇新晋文旅符号,连当地文旅局都聘他当推荐官。
![]()
争议点出在一口油上。有顾客发现,鸡排哥炸制鸡排用的是某品牌非转基因大豆油,他自己也拍着胸脯保证:“你们家里炒菜用什么级别的油,我用的油也会达到同样标准”。
这话起初收获一片好评,网友都夸他是良心商家,可没过多久就有人泼冷水:“好心可能办了坏事,大豆油根本不适合高温反复炸”。
![]()
家用好油的 “高温软肋”:专家拆解背后原理
家庭炒菜常备的大豆油,为啥到了炸鸡排的锅里就不行了?10 月 1 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金晖给出了明确答案:还真不适合。
“关键问题在脂肪酸的构成上。” 金晖解释,大豆油里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这也是它被推荐为家用油的重要原因 —— 这类脂肪酸对心血管有益,还含有人体必需的亚油酸和 α- 亚麻酸。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饱和脂肪酸的分子结构不稳定,一遇到反复高温煎炸就容易 “变质”。
具体会变成啥?金晖列举了一串有害物质:反式脂肪酸会增加心血管负担,苯并芘是公认的致癌物,丙烯酰胺和杂环胺则会随着油温升高不断累积。更可惜的是,大豆油里原本含有的维生素 E 等营养成分,在高温下会被彻底破坏,最后只剩下一堆 “空壳油脂”。
天津食品安全网的一篇科普更直白:大豆油是个 “暴脾气”,高温下产生的十一烷、甲苯等有害物质种类和浓度,比菜籽油、花生油都高得多。有实验显示,大豆油在 200℃下加热 30 分钟,氧化产物浓度能飙升 1200 倍,这些物质甚至会干扰细胞的自我修复功能。
![]()
网友吵翻了:“良心油” 为啥不达标?
专家的解读让网友分成了两派。支持鸡排哥的人觉得 “家用级别的油已经够良心了,总比那些地沟油强”,还有人晒出自己家的油桶:“我家天天用大豆油炒菜,也没见出问题”。
反对的声音则更懂行:“家庭炒菜油温顶多 180℃,还不会反复用;鸡排摊的油要一整天保持高温,反复炸上百份鸡排,性质完全不一样”。有从事餐饮的网友现身说法:“我们店试过大豆油炸薯条,半天油就发黑起沫,换了精炼菜籽油后能用一整天”。
其实双方都没说错。金晖特别强调,偶尔吃几次大豆油炸的鸡排没啥大碍,毕竟人体有代谢能力。但问题在于,鸡排哥如今成了 “网红摊主”,每天要炸上千份鸡排,油的使用强度早已超出家庭范畴,这就需要专业的用油方案了。
![]()
商家炸货选油指南:这几种才是 “扛造款”
既然大豆油不适合,专业炸货该用啥油?金晖给出了明确建议:椰子油、猪油、精炼花生油或精炼菜籽油都是更优选择。
这些油的共同优势是烟点高、稳定性强。就像营养科普博主总结的,油炸用油有三大黄金标准:烟点要高(最好超过 220℃)、单不饱和脂肪酸占比要高、抗氧化性要强。以精炼菜籽油为例,精炼后烟点能达到 240℃以上,比普通大豆油高了近 60℃,反复加热时不易产生有害物质。
棕榈油虽然常被诟病饱和脂肪高,但因其稳定性极强、成本低,成了快餐店的 “标配”,不过需要搭配滤油粉使用并定期更换。还有被低估的稻米油,烟点高达 254℃,富含谷维素,堪称 “健康炸货首选”,只是价格比花生油贵五成左右。
![]()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选哪种油,都要遵循 “3-2-1” 法则:家庭用油最多重复 3 次,商用不超过 2 天,一旦出现发黑、起泡、异味就必须更换。鸡排哥之前已经为了抵制黄牛出台了限购政策,如今若能优化用油方案,想必能让 “良心商家” 的标签更扎实。
毕竟对食客来说,排队两小时买的鸡排,既要吃得开心,更要吃得放心。而对成为 “文旅推荐官” 的鸡排哥来说,把控好油的品质,也是对景德镇这波流量热度最好的承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