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29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6分钟
从孔子“有教无类”的仁厚,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博大,教育史上的思想瑰宝始终为我们照亮前路。但对一线教师而言,真正有生命力的教学观,从来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复述,而是在日复一日的课堂实战、在与学生的真实相处中,一点点沉淀下来的、带着粉笔灰味道的行动智慧。
这些年,我在初中数学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摸索、反思,总结了10种“不该丢掉”的教学观。它们不华丽,也不新奇,却真实、温热,关乎课堂的尊严、教师的初心和学生的成长。
1
课堂大于天
守住教学的主阵地
课堂是教师真正的“战场”,是教育最该被认真对待的地方。我见过一些老师因各种原因放松了对课堂的要求:备课不充分,讲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自己都理不清几种判定方法之间的联系;因个人事务频繁调课,把学生连贯的几何证明思路打得支离破碎。
而我始终坚信:课比天大。提前十分钟进教室画好清晰的几何图形,哪怕身体不适也坚持把推理步骤写完整,讲课声音小就借助板书和手势——因为我清楚,教师的一堂课,只是职业生涯的千万分之一,但学生的那一堂课,却是他成长中不可重来的四十分钟。敬畏课堂,就是敬畏教育本身。
2
讲台就是舞台
用专业和热情点燃学生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讲台虽小,却是我们展现教育智慧、传递知识火种的舞台。老师若无精打采,学生便昏昏欲睡;老师眼中带光,学生才会心向往之。
我常在课堂上“入境”——讲解“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把自己比作原点,用肢体演示点的运动;为了讲清“不等式组的解集”,自编自演“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无解了”手语操。这些,不是矫情,而是想把最直观、最生动的数学带给学生。教师是课堂的“灵魂”,你的热情,就是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把火。
3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功夫在课外
我们总是羡慕名师课堂上的行云流水,却容易忽略他们课下的冥思苦想与死磕。很多新老师备课只备“知识”,不备“学生”,不讲“应变”,结果一上台就“卡壳”,一提问就“冷场”。
我的备课,从来不是依葫芦画瓢。我会思考“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该如何推导才更自然,会预设学生在理解“圆周角定理”时可能出现的各种误解,并准备多个生活中的原型(如蛋糕切角)进行类比。真正的好课,不是即兴发挥,而是反复推敲、不断打磨的结果。
4
大道至简
把复杂的东西讲简单
教师的价值,不在于把简单讲复杂,而在于把复杂讲简单。用一堆数学符号和术语把学生绕晕,不是本事;用一个生活例子、一个贴切比喻让学生恍然大悟,才是真功夫。
引入“负数”概念时,用温度计上的零下、账本上的亏损这些身边事例帮助理解;讲“绝对值”时,用“距离”来解释,让学生理解|a-b|就是数轴上a、b两点的距离。真正的好老师,是能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翻译”成学生听得懂的语言的人。别用术语砌墙,要用生活搭桥。
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让学习“主动发生”
我们常说兴趣重要,但真到了教学现场,往往还是“题海战术”占上风。没有兴趣支撑的学习,就像强按牛头喝水,效果有限,还伤感情。
我曾教过一个对数学充满抵触、基础薄弱的男生,长期跟不上进度,几乎完全放弃。为了重新唤起他的兴趣,我引入了“洋葱学园”的趣味动画视频,比如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生活小问题的那种。生动的情节和直观的讲解,第一次吸引他抬头认真观看。慢慢地,他从愿意尝试配套练习,到主动问我“是不是这类题也能用方程解”。一学期后,他不仅成绩有了一定提高,更重要的是态度彻底转变——数学在他眼中不再可怕,而成了可理解、可运用的工具。
6
无习惯不学习,无思维不学习
教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
教学,如果只教知识,那是停留在“授人以鱼”的层面。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这是学生能带走、并能用一辈子的东西。
我坚持让学生记数学笔记,不仅是记公式定理,更是记录“我是怎么想到这个思路的”“这道题的题眼是什么”;我也坚持课堂上“慢下来”,不多问“答案是什么”,而是多问“Why?”“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习惯养成和思维训练,短期看似乎“浪费时间”,长期看却是真正“省时间”。
7
倾听比说教更重要
把话语权还给学生
老师讲得太多,学生说得太少,是很多课堂的常态。我们总担心“讲不完”,却忽略了“听不见”——听不见学生的困惑、思路和创造力。
课堂上,讲解一道复杂的几何证明题时,我会先让小组讨论,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辅助线添加思路;批改作业时,不画勾只打叉,并在旁边批注“第X步的等量关系是怎么找到的?”;当学生提出非常规解法时,我会停下来一起验证其可行性。当我们真正俯下身来倾听时,教育才真正开始。
8
错误是教学的契机
不怕错,才能真学会
很多学生为什么不愿发言、不敢尝试?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把“错误”当成了失败。实际上,错误不是教学的漏洞,而是最真实的资源。
学生解分式方程忘了检验,我会说:“这个遗忘点暴露得及时,提醒我们所有人要完善步骤!”;学生用了一种繁琐但思路奇特的方法解题,我会说:“这个思路很独特,我们一起看看能不能优化得更简洁?”让学生不怕错,教育才会真正发生。批判错误不如解剖错误,掩盖问题不如直面问题。
9
关注“沉默的少数”
不让太多的孩子掉队
每个班上都有一些“安静的孩子”,他们不闹腾、不举手、不惹事,但也容易被忽略。教育公平,不仅要关注“优等生”和“后进生”,也要看见那些“容易被忘记的大多数”。
我会在巡视时特意在安静学生的桌旁多停留,看看他卡在证明的哪一步;会把一些需要细心和耐心的任务(如几何作图、数据验证)交给他们,并给予肯定;批作业时,会给那些虽未全对但过程有亮点的作业写上“Good!”“这一步想得很巧妙!”。教育的光芒,应该照进每一个角落,包括那些沉默的座位。
10
“留白”比“填鸭”更有效
给学生消化知识的时间
不少教师为了“赶进度”“抓成绩”,把课堂容量塞得爆满,课后练习层层加码,却忽略了学习需要内化和思考的时间。
刚讲完“因式分解”的多种方法,我不会立即让学生海量练习,而是给时间他们自己对比、归纳每种方法的特征和适用题型;一堂综合性的习题课后,我会留出几分钟让学生安静地回顾、整理笔记,把散落的知识点串联成网。敢于“留白”,是对学习规律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信任。真正的高效,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真正消化了多少。
这10种教学观,不新潮也不深奥,但它们来自真实的课堂、滚烫的一线。这10种教学观,从来不是什么“教育秘籍”,但应该是教师对课堂、对学生最朴素的敬畏与真诚。
教育从不是一场急功近利的奔赴,而是用专业与热爱慢慢浇灌的旅程。愿我们都能守住这些“不该丢”的初心,让每一堂课都扎实有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里看见光,这便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作者:王世锋
高级教师;四川省卓越校长工作室主持人;乐山市优秀共产党员;乐山市“实干比拼”先进个人;乐山市优秀校长;乐山市骨干教师;乐山市新生代教师导师;现任四川省犍为师范学校附属初级中学党总支书记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中小学"十五五"时期发展规划编制与学校高质量特色发展·专题八讲
邀请函| 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
关于举办2025第二届中小学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研讨会的通知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高级研修班(科研能力、论文撰写与成果发表专题研修)
来源|作者投稿
编辑|智库君
说明|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