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分外明,人逢佳节倍思亲。”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当一轮圆月爬上夜空,中国人总会不自觉地停下脚步,或围坐庭院,或倚窗而立,抬头望向那轮寄托着无数情感的明月。
这个传承了三千多年的节日,中秋节,早已深深烙印在民族的文化基因里。
它不仅是团圆的日子,更藏着老祖宗留下的智慧密码:
五件吉事,承载着对吉祥安康的祈愿,让这个节日多了几分温暖的仪式感。
![]()
一、祭月
祭月,是中秋节最古老的仪式之一。
早在周朝,帝王便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礼制,认为日月是天地阴阳的象征,祭月能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到了唐代,这一仪式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
《唐书·太宗记》明确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唐玄宗更在中秋夜与道士共游月宫,听闻仙乐后谱成《霓裳羽衣曲》,让祭月多了几分浪漫色彩。
如今,祭月已演化为更温情的“拜月”。
在江南地区,老人们会在中秋夜摆上香案,放上月饼、石榴、柿子等时令水果,点上三柱香,对着月亮轻声祈福:“月娘娘,保佑我家孩子学业有成,老人健康长寿。”
这种习俗看似简单,却藏着中国人最朴素的智慧——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感恩。
正如《礼记·祭义》所言:“祭日于东,祭月于西”,祭月不仅是仪式,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体现。
![]()
二、赏月
如果说祭月是中秋的“魂”,那赏月便是它的“形”。魏晋时期,文人墨客便有中秋夜“举杯邀明月”的雅兴,但真正让赏月成为全民习俗的,是宋代。
那时,城市经济繁荣,百姓生活富足,中秋夜“万家灯火映月明”成了常见景象。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将赏月从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团圆的普遍渴望。
有趣的是,不同地方的赏月习俗各有特色。
在杭州,人们会乘船游西湖,看“三潭印月”的奇观;在四川,老人会给孩子讲“月亮坝坝会”的故事,说月亮里住着砍桂树的吴刚和捣药的玉兔;
而在广东,年轻人则喜欢在楼顶摆上烧烤架,边吃边聊,把赏月过成了“月光派对”。
这种变化,恰恰印证了民俗学家乌丙安的观点:“民俗是活的文化,它会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变,但核心始终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三、吃月饼
要说中秋最有“烟火气”的习俗,非吃月饼莫属。但你知道吗?
这口香甜的背后,藏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元朝末年,百姓不堪压迫,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想出妙计:把“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在月饼里,分发各地。
起义成功后,朱元璋下令将月饼作为节令食品,从此“月饼”便与中秋紧紧绑在一起。
如今,月饼的馅料早已从最初的五仁、豆沙,发展到冰皮、流心、低糖等多种口味,但圆形的外观始终未变——它象征着团圆,也寄托着“月圆人圆事事圆”的美好愿望。
在北方,老人会边切月饼边念叨:“一块月饼切八瓣,全家老小都平安”;
在南方,孩子会举着月饼对月亮说:“月亮婆婆,给我留块最大的!”这些童谣般的对话,让月饼成了连接代际的情感纽带。
![]()
四、燃灯
中秋夜,除了看月亮,很多人还会点一盏灯。这一习俗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当时人们认为中秋是“阴阳交替”之时,点灯能驱邪避灾。
到了明清,燃灯逐渐演变为更具观赏性的活动。在湖广地区,人们用瓦片叠成塔状,点上蜡烛,称为“烧塔仔”;
在江南,则流行“树中秋”,把灯笼挂在竹竿上,插在屋顶或高台上,远远望去,宛如繁星落地。
现代人虽不再迷信“驱邪”,但燃灯的仪式感依然存在。
在深圳,中秋夜的天台常能看到“灯光市集”,年轻人用LED灯摆出“团圆”“安康”等字样;
在上海,老弄堂里则保留着“送灯笼”的习俗——外婆会给外孙送一盏兔子灯,寓意“前途光明”。
这种变化,正如民俗专家所言:“灯的光明从未改变,变的只是我们赋予它的意义——从避害到祈福,从个人到家庭。”
![]()
五、团圆饭
如果说前四件事带着“仪式感”,那中秋的团圆饭则是最实在的“人间烟火”。
这一习俗源于农耕时代,八月十五正值秋收,农民会用新米、鲜果庆祝丰收,逐渐演变为家庭团聚的“必选项”。
如今,无论多忙,游子总会想方设法回家吃顿饭——哪怕只是视频里的“云团圆”,也要举杯说声“中秋快乐”。
在山东,团圆饭必有一道“团圆饼”,用发面蒸成,分层夹枣,象征“步步高升”;
在福建,老人会给孩子吃“芋仔”,因为“芋”与“裕”谐音,寓意富裕;
而在四川,全家人会围坐吃“麻辣火锅”,辣得满头大汗却笑着说:“越辣越团圆!”这
些习俗看似不同,却都指向同一个核心:家,是中秋最温暖的底色。
![]()
中秋的这五件吉事,看似是“老规矩”,实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生活哲学”:
祭月教会我们敬畏自然,赏月提醒我们珍惜当下,吃月饼让我们懂得分享,
燃灯指引我们心怀希望,团圆饭则让我们明白,
无论走多远,家永远是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