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2016年7月的一个夜晚,时年64岁的张召忠端坐在B站直播间的摄像头前,屏幕上的弹幕如潮水般倾泻而下。
“局座别念了,服务器撑不住了!”的戏谑刚闪过,画面随即出现明显延迟与卡顿。
平台最终被迫采取紧急措施——临时关闭弹幕功能以缓解系统压力。
这位曾被网友调侃为“在央视忽悠了几十年”的军事评论员,
此刻正被数十万90后、00后簇拥着称呼为“男神”。
一端是“海带缠潜艇”“雾霾防激光”等语出惊人的言论,被剪辑成鬼畜视频反复传播;
另一端则是B站首播即突破20万人同时在线、微信公众号文章篇篇阅读量破十万的惊人热度。
这位头顶“战略忽悠局局长”称号的海军少将,为何能在质疑声中持续走红近三十年?
![]()
走红的军事专家
张召忠的“走红基因”,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便已悄然埋下。
1985年,一艘满身锈迹的澳大利亚退役航母“墨尔本号”缓缓驶入广州黄埔造船厂,这是中国技术人员首次近距离接触现代航母核心构造的重要契机。
彼时改革开放初启,公众对国防知识的热情如同干涸土地渴求甘霖,国家特别拨款支持《舰船知识》《兵器知识》等专业期刊出版,成为军迷获取信息的唯一窗口。
张召忠敏锐抓住这一机遇,开始执笔撰文,在这些刊物上系统普及军事常识。
![]()
1989年,《海洋》杂志刊发宋晓军一文,对当时兴起的“航母热”提出冷静质疑。张召忠迅速回应,发表《发展航空母舰之我见》,明确提出中国应启动航母研制计划。
这场公开论战被视为国内民间关于航母建设讨论的开端,也让广大军迷记住了这位立场鲜明、敢于发声的军方学者。
他还翻译了美国军事小说《追踪红十月号潜艇》,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形式,将复杂的潜艇运作原理传递给普通读者,当时已有媒体称他为“军方科普第一人”。
进入九十年代,电视逐渐走入千家万户,张召忠的传播阵地也从纸媒延伸至荧屏。
![]()
1992年,央视筹备《军事天地》栏目下的《三十六计古今谈》专题,原定主讲人选试镜未果,节目组转而邀请在军迷圈颇具影响力的张召忠出镜。
他在镜头前毫无官腔,巧妙融合古代兵法与现代战例,讲解生动易懂。节目播出后,大量观众致信央视索要讲课资料。
1998年“沙漠惊雷”行动爆发期间,他被临时调入央视新闻中心,在无提词辅助的情况下,凭借早年在伊拉克担任军事翻译的经历,清晰剖析美军作战策略,完成中国历史上首次综合性战争直播解读。

次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发生后,他连夜撰写《戳穿误炸谎言》一文刊登于《北京青年报》,言辞激烈却逻辑严密,精准呼应民众情绪,一夜之间跃升为全民公认的“首席军事发言人”。
同年出版的著作《战争离我们有多远》销量迅猛攀升,数月内售出逾三十万册,甚至有学生将其作为礼物赠予同学庆祝生日。
2003年伊拉克战争打响,也成为张召忠公众形象转折的关键节点。
![]()
不靠谱代名词由来
直播中,他紧盯战场地图坚定断言:“美军必然先空袭半个月,地面部队绝不会贸然推进”“巴格达将成为血肉磨坊”。
然而现实发展截然相反:美军在开战首日便发起地面突击,萨达姆政权迅速土崩瓦解。
他面对突变局势露出错愕神情的画面被广泛截图,“国际社会建议中国不得率先启用张召忠”的讽刺段子迅速席卷各大军事论坛。
此后几年,几句直白口语化的判断更将他推向舆论风口。
![]()
2013年他提及沿海养殖用海带绳可能缠绕潜艇螺旋桨,遭嘲讽“缺乏基本常识”;2014年他又提出“雾霾可削弱激光武器效能”,被批“荒谬至极”。
但鲜有人留意的是,2024年美军“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确实在挪威海域因渔网缠绕导致故障,拖行近四公里才得以解脱。
与此同时,权威科技报道早已证实:高密度雾霾中的悬浮颗粒具备类似烟幕弹的激光散射能力。
这些争议并未击倒张召忠,反而催生了一个更具生命力的身份标签——“局座”。
随着杜文龙、李莉等一批军事专家陆续进驻新媒体平台,粉丝发现他们在分析敏感议题时常采用幽默迂回的方式表达观点,于是戏称其背后存在一个“战略忽悠局”。
![]()
资历最深、话题度最高的张召忠顺理成章被封为“局长”,金一南则被网友封为“政委”。
令人意外的是,他对这一称号非但未加反驳,还在节目中坦然回应:“你们叫我局长,那我就认了这个职务。”
2015年正式退休后,张召忠全面投身年轻群体聚集的新媒体生态。
他在B站注册账号,以“052D驱逐舰好不好看”作为通俗战斗力评判标准,面对镜头直言:“这艘舰外形帅气,性能肯定差不了。”
他的视频摒弃专业术语堆砌,解释航母编队时比喻为“小区保安巡逻队”,分析国际关系时灵活关联当下网络热点。
![]()
到2018年,他在B站累计收获114万关注者,总播放量超过2900万次,成为中国首位获得百万粉丝认证的“硬核知识型UP主”。
尽管有人批评他“过度商业化”,但亲访其团队的人清楚知晓:他的微信公众号长期保持95%以上的原创比例,每篇文章下的留言他都会亲自浏览。
2022年迎来七十岁正式退休之际,他仍承担着四档节目的固定录制任务,每日工作时间超十小时,健康状况早已亮起红灯。
当被问及为何选择退居幕后时,他仅轻描淡写地表示:“不想让科普变了味道。” 这句话,让人想起当年被追问歼-20是否存在时,他意味深长的回答:“有些人是不知道乱说,我是知道不说。”
![]()
回望张召忠长达三十年的科普历程,他的持久影响力并非源于所谓的“忽悠技巧”,而是精准把握了每个时代的信息需求痛点。
八十年代信息匮乏,他用文字填补了大众对军事认知的巨大空白;
九十年代电视兴起,他借直播回应国人对国际冲突的高度关切;
进入新媒体时代,他放下军衔光环,用Z世代熟悉的语言重构国防教育的沟通桥梁。
那些被讥讽为“不靠谱”的表述,实则是军事知识大众化过程中的“翻译智慧”。
![]()
例如2009年他曾表示“我国短期内造不出第四代战机”,结果不久后歼-20成功首飞。有人称之为“战略误导”,但更多人因此开始主动探究中国航空工业的真实进展。
2024年美军核潜艇真实遭遇渔网缠绕事件曝光后,当年嘲笑他“荒唐”的网友纷纷翻出旧视频点赞致敬。
这一反转恰恰印证了他的科普哲学:先引发兴趣,再激发疑问,最终促成理解。
![]()
结语
他或许无法每次都提供准确预测,但他实实在在点燃了几代人对军事领域的热情。
当一位专家愿意以看似“离谱”的表达方式,换取年轻人对中国国防的关注与热爱,这种“误导式启蒙”,本质上是最具价值的科学传播艺术。
毕竟,让更多普通人愿意主动了解国家安全、关心军队建设,远比精确讲述每一项技术参数更有深远意义。
这正是张召忠能够跨越时代持续走红的根本原因。
他不是完美的军事分析师,却是最懂得连接大众心灵的科普践行者。么多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