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白杨
来源 | 品牌营销官(ID:BrandCMO)
当雷军在挑战视频中再三挽留手中的喜茶“椰椰芒芒”,当Lisa的法拉利副驾上出现喜茶“三倍厚抹”,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场景,却让喜茶在短时间内收获了现象级曝光。雷军挑战视频在抖音斩获96.9万赞,小红书相关内容点赞超10万;Lisa同款则直接引发门店爆单,被网友戏称“唯一能get的顶流同款”。
![]()
在新茶饮行业陷入价格战内卷的2025年,喜茶这两波“天降富贵”显得格外亮眼。但深究便会发现,这场流量狂欢并非纯粹的运气加持——从流量的精准引爆到高效承接,喜茶的每一步应对都暗藏营销逻辑。
01
流量引爆的底层逻辑
人设共振与场景赋能
流量爆发的核心前提,在于名人形象与品牌调性的天然匹配。谁能想到,平时在发布会上聊芯片、谈战略,一身西装革履、自带“科技大佬”气场的雷军,会在一支“睁眼挑战”视频里露出这么接地气的一面?他手捧奶茶,眼神里的“舍不得”藏都藏不住,说话时还下意识把杯子往镜头前凑了凑,活脱脱一个“纯馋战士”。
![]()
![]()
雷军在视频中展现的对奶茶的真实偏爱,与喜茶“日常化高端茶饮”的定位高度契合。这种非商业植入的自然曝光,比硬广更易引发大众共鸣,让消费者产生“企业家也爱喝的奶茶”的亲切感。眼尖的网友发现雷军喝的是喜茶“椰椰芒芒”,纷纷表示:“雷总都爱喝的奶茶,我也要尝尝”。
![]()
![]()
再看Lisa,作为LV全球代言人,此前在社媒上发布的生活照中,法拉利座驾与喜茶的组合,形成了“高端生活方式标配”的场景联想。更巧的是,喜茶背后还有路易威登集团的投资背景,更让这种关联多了几分合理性,进一步强化了品牌在海内外的高端认知。
![]()
这两起事件能火,还有个关键原因是场景感太足了!雷军的视频里,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当工作人员提醒他“该继续挑战了”时,他再三挽留,嘴上说着“再喝一口”,那副想喝又怕耽误工作的纠结模样,把喜茶塑造成“好喝到舍不得放下的美味”。网友看完都在评论区玩梗:“雷总挺有品味的,和我一样爱喝奶茶”、“求问那杯奶茶到底有多好喝,能让雷总分心”。
![]()
![]()
![]()
Lisa的车载奶茶场景,则赋予产品“轻奢出行伴侣”的标签。这种场景化呈现精准击中了当代年轻人的同款消费心理——他们购买的不仅是饮品本身,更是与名人产生连接的情感价值。数据显示,Lisa同款曝光后,喜茶相关门店订单量短时间内大幅增长,印证了场景赋能对消费决策的驱动作用。相较于传统广告的单向输出,这种场景渗透更能融入社交传播链条,形成自发扩散。
![]()
雷军与Lisa覆盖了截然不同的受众圈层。前者辐射科技爱好者、职场人群,后者锁定年轻粉丝群体。喜茶通过这两次幸运曝光,实现了跨圈层流量的精准捕捉。科技圈因雷军的“无心之举”关注到茶饮产品,粉丝圈为“Lisa同款”疯狂打卡,两类人群在社交平台的讨论形成叠加,推动话题破圈。这种跨界流量的汇聚,恰好弥补了喜茶在下沉市场的渗透短板,同时巩固了其在一线城市的品牌影响力,与同期霸王茶姬、古茗等品牌的圈层固化形成鲜明对比。
02
承接流量的核心策略
快速响应与体系支撑
面对天降流量,喜茶的快速响应能力成为转化关键。在Lisa同款曝光后,品牌连夜推出定制款饮品,通过官方渠道认领流量,将偶然曝光转化为主动营销。这种敏捷性或许是源于喜茶早就搭好了的应急营销框架,就像之前和Chiikawa联名时,从发现热度到推进合作,没有半点拖沓。在遇到Lisa同款这种突发热点时,喜茶能快速实现从流量捕捉到产品落地的无缝衔接。
![]()
喜茶擅长将名人流量转化为社交货币,通过引导用户生成UGC实现二次传播。在雷军事件中,品牌虽未直接参与,但通过官方账号迅速认领了自家产品,进一步激发消费者打卡“雷总同款”的热情。大量用户在小红书、抖音分享“同款体验”,形成名人背书到用户模仿再到社交扩散的传播闭环。这种策略与喜茶常态化的UGC运营逻辑一脉相承,与Chiikawa联名时,54.6%的用户因IP萌感主动晒单,推动产品声量持续走高,可见其对社交传播规律的深刻把握。
![]()
![]()
流量承接的根本,在于品牌自身的价值支撑。喜茶能将明星与企业家的曝光转化为长期认同,核心在于其坚守的高端定位。在2025年外卖大战中,喜茶拒绝价格内卷,通过入驻美团拼好饭维持价格完整性,与蜜雪冰城、古茗等品牌形成差异。这种定位恰好跟雷军、Lisa所代表的“品质生活”形象呼应,让“同款消费”成为消费者对高端生活方式的低成本模仿。若缺乏这一底色,即便获得流量曝光,也可能陷入网红速朽的困境,就像一些新势力品牌因定位模糊,难以将短期热度转化为品牌资产。
喜茶的泼天富贵,本质是品牌长期积累的营销能力与偶然机遇的完美结合。从流量引爆来看,其精准把握了名人人设与场景传播的核心逻辑,实现跨圈层渗透;从流量承接来看,敏捷响应体系与UGC运营能力确保了热度的有效转化,而高端定位则为流量赋予了持久价值。这一案例为深陷内卷的新茶饮行业提供了重要启示:在价格战难以为继的当下,品牌需重构营销逻辑,既要修炼捕捉偶然机遇的敏锐度,更要夯实产品力、定位力与运营力等底层能力。
真正的营销高手,既能接住“天上掉的馅饼”,更能通过体系化能力将“馅饼”转化为品牌成长的养分。对于其他品牌而言,也不用过于羡慕喜茶的好运,毕竟,所有的“天降富贵”,都是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
作者简介:白杨,【品牌营销官】主编,从事品牌营销多年。个人微信号:baiyang8292
更多品牌案例内容
「品牌洞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0万人都在看的营销新媒体」
![]()
公众号:lanhaiyingxiao
微博:http://weibo.com/bingfage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