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本该是欢庆的日子,但在太原理工大学的校门口,一位父亲的哭诉求助,让这个节日多了几分沉重。他不是来旅游的,而是举着退伍证、站在自己儿子曾每天进出的校门前,只求学校一句回应、一个说法。
他的儿子,李天昊,20岁,大三,土木工程学院的学生,一个阳光帅气、会打球、会送女友戒指的理工男,上个月在篮球场上突然倒下,再也没能站起来。
![]()
有人说,打球猝死,意外而已,怪不了谁。可问题是——真的是“意外”就能解释一切吗?
当一个年轻的生命在校园里戛然而止,我们除了说“太可惜了”,是不是也该问一句:如果当时有人会急救,如果有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如果校医来得更快一点……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李天昊出事那天,和往常一样去打球。几个漂亮的上篮后,他突然不适,下场休息。可几分钟后,队友发现他没回来,找到时已经失去意识。这短短几分钟,是黄金抢救时间。
![]()
可据其女友透露,校医赶到现场时,竟然没有携带急救设备。没有AED,没有氧气,甚至连基础的心肺复苏,都没能及时展开。
你没看错,在一所重点大学的体育场所,面对学生突发心脏骤停,医疗响应居然如此迟缓。这不是“意外”,这是应急体系的失灵。
![]()
我们总说,年轻人要“燃烧青春”,可谁也没想到,有人真的“燃”到了尽头。李天昊不是特例。
近年来,高校学生跑步、打球时猝死的新闻屡见不鲜。每一次,我们都唏嘘“太年轻”“太可惜”,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学校发个通报,家属哭一场,舆论热几天,接着一切照旧。
![]()
可问题是,生命只有一次。不是每个倒下的人,都能等来奇迹。
很多人觉得,猝死是“身体自己不行”,跟别人没关系。但医学早就告诉我们,大多数青年猝死的背后,是潜在的心脏问题+剧烈运动+抢救不及时三重叠加的结果。
前两点或许难防,但第三点——抢救是否及时,完全取决于现场有没有人懂急救、有没有设备可用。
![]()
而现实是,很多高校的急救配置,还不如一个普通健身房。AED成了“摆设型设备”,要么锁在办公室,要么藏在保卫处,真要用时,得先打三通电话、跑两栋楼、找三个钥匙。等设备到位,黄金四分钟早就过去了。
有人说,学校又不是医院,哪能随时待命?这话听起来有理,但经不起推敲。大学不是小学,学生不是小孩子,他们跑步、打球、熬夜赶作业、压力山大,突发状况的概率本就更高。
![]()
学校收着学费,提供运动场地,却不对基本安全兜底,这合理吗?
更讽刺的是,太原理工门口那位父亲,曾是一名军人,手里拿着退伍证请求回应。他曾为国家奉献青春,如今只是想为儿子讨一个交代,却被某些人说“闹事”“情绪化”。
![]()
可换成是你,儿子在校园里倒下,救人都没救到位,你能平静?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责任全推给学校。年轻人自己也得长点心。别以为年轻就能“无限续杯”。
![]()
熬夜、饮食不规律、长期缺乏系统体检,再加上突然高强度运动,等于在身体里埋雷。你以为你在“释放压力”,其实是在挑战生理极限。
李天昊女友说,他去年偷偷买了对戒指,虽然不贵,却是他攒了好几个月生活费买的。那个瞬间,女孩觉得比婚礼还甜。可现在,戒指还在,人却走了。爱情没走到终点,生命先画了句号。
![]()
这起悲剧,不是哪一个人的错,而是整个系统“松了一扣”:学校应急缺位,学生安全意识不足,家庭对健康隐患了解不够。每一环都看似轻微,合起来却是致命的缺口。
![]()
我们不需要煽情,只需要行动。能不能让AED像灭火器一样,出现在每个操场、体育馆、宿舍楼?能不能把急救培训纳入必修课,让学生至少学会心肺复苏?能不能在新生体检中加入心脏筛查项目?
别等下一个李天昊倒下,才想起该装AED。
生命从不预告告别。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它还在跳动时,多设一道防线,多留一次机会。否则,再多的“节哀顺变”,也填不满一个父亲站在校门口的背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