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孩子就是一只脚踏进鬼门关”这句民谚,揭示了无数家庭在生育时刻所要面对的巨大风险。直到现代医学普及之前,这绝非夸张,而是千真万确写进家谱、镌刻在记忆中的无情现实。那时的分娩,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生死较量,是女性甚至整个家庭不得不面对的生死抉择。
现实远比传说更为残酷。在现代医学进入中国以前,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都处于缺医少药的状态,新生命的到来只能依靠经验主义和传统助产婆的土办法。
![]()
四川大足宝顶山石刻“临产受苦恩”,生动呈现古代妇女的生产场景(图│李贞德摄)
这些接生婆,多是本地年长妇人,技艺完全靠言传身教,缺乏科学认知。“医疗”技术有限,迷信和巫术也混入其中。所谓的接生过程,往往就是关闭家门、铺好土炕,婆婆、娘家长辈和村里的接生婆围着产妇,递毛巾、烧热水、喊加油。稍有不顺,例如胎位不正、脐带绕颈、产道狭窄,便再无任何补救手段。产妇和家属甚至连到底何为“难产”都说不清楚,他们所能做的,只能“听天由命”。
那时的分娩环境极其简陋,往往是在家中土屋、茅舍,卫生条件无法保证。所有器械靠自带,经常用布条沾酒精或用烧酒简单擦拭,便开始剪脐带。消毒观念完全缺席,产妇一旦感染,助产婆也无能为力。有些家庭甚至信奉“脏有脏养”,坐月子期间诸多不可思议的禁忌——不能洗澡、不能吹风、不能出门,这一套禁忌不但未避开风险,反而因为缺乏卫生和营养,让产后感染和疾病更加频繁。
![]()
中国古代生产接生示意图
家谱、碑铭、地方志中,常常出现“因产卒”“母子俱亡”的记载。据历史学家估算,晚清直至民国时期,中国部分农村地区的产妇死亡率高得惊人,甚至每生二十个孩子就要死一个母亲,婴儿成活率也很低。随便走进一座老宅子,老一辈总能说出家里某个曾祖母如何难产而亡。她们的故事不是个例,而是那个时代的常态。
当时的急救技术更是未有其道。遇上出血、胎盘滞留、产后风,用草药熬汤、巫师念咒,或者妄图通过“驱邪”安抚亡灵。古典小说和志怪笔记里曾有过描述,一位新妇生产三天三夜,婆家请遍良医无果,最后娘家只能写一纸悼文。这绝非杜撰,而是由无数家庭用鲜血和眼泪谱写的真实历史。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西方医学才开始零星进入中国。最先有新式医院和诊所出现在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由传教士、海关医生以及本土早期留学生开办。现代解剖学、消毒理论、产科医学一点点渗透。大城市里的新式妇产医院,开始用酒精、热水消毒器械,采用科学的产床和产程管理,最重要的是,医生可以据科学判断决定顺产或剖宫产,甚至进行急救和输血。尽管这一切最初只是“极少数人的特权”,但慢慢由点及面扩展开来。
![]()
二十世纪初,来自英国的教会医生柏德贞女士在桂林宝积山下创建了生命之路医院
![]()
生命之路医院将接生婆改造、培训为接生员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建立了完整的医学院校和妇幼医疗体系,普及医学生育常识和产科护理。全面系统的产前检查和科学指导成为常态,产妇在孕期便可接受孕检、B超、产前筛查,医生能提前发现例如胎儿畸形、难产、高危妊娠等问题,及时干预。产房严格无菌操作,剖腹产、产钳助产等现代手段成为拯救无数母婴生命的利器。
现代医院一旦遇到出血、胎位不正、早产,能够进行紧急剖宫产、使用麻醉和输血、产妇监护等。同时,医院还建立了一整套新生儿急救与早产儿监护技术,从根本上大幅度提高了婴儿的成活率。许多“过去必死”的病例,如前置胎盘、羊水过多、胎儿宫内窘迫,在有经验的产科团队干预下往往转危为安。
现代医学对分娩后也有了细致入微的呵护。医院里有产后护理团队,指导母乳喂养、科学饮食、身体康复,甚至为新手妈妈们普及心理卫生、筛查产后抑郁,有专业心理师陪伴产后妈妈度过身心巨变的适应期。
这种变化在国家统计数据中尤为鲜明。1949年以前,我国产妇死亡率高居世界前列。新中国成立后,短短几十年间,孕产妇死亡率从每万15人逐年下降至今天的每万3人以下,婴儿死亡率也大幅降低。无数新生命因此安全降世,家庭免去了失去亲人的剧痛。
社会观念也随之巨变。“女人生孩子就是拿命换命”的被动接受,逐渐变为“保障母婴安全科学生育”的自我觉醒。为子嗣牺牲的宿命论弱化,尊重女性生命权、关心产妇身心健康成为新的主流态度。诸如“坐月子不能洗头洗澡”等不科学禁忌也被医学常识代替。更多年轻夫妇开始主动学习孕育知识,从而最大限度减少风险。
过去一位家族长辈生育时因感染无救,如今家中小辈们即便遇到高危妊娠、早产等棘手情形,依赖现代产科团队和设备,最终母婴安然无恙。两三代人的生育经历对比,既是时代进步,也写满了无数生命的幸存与希望。
现代医学不仅是一套先进的技术,更是一场关乎生命权、尊严与幸福的社会变革。虽然城乡差距和医疗资源不均衡还未完全消除,但整体趋势不可逆转。每个家庭、每位女性都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国,孕育生命必将不再是绝望的豪赌,而会越来越安全、温暖和美好。
如果用一句话描绘百年前的中国生育,那一定是“血泪成河,生死一念”。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今天的中国生育,那应该是“科学守护,生命有光”。这些巨大的变化背后,是7000万医护人员、成千上万家庭、庞大的公共卫生系统和现代知识共同推动完成的社会进步与科技成长。科学所改变的,是让无数家庭免于血泪,见证新生命的安全降生。
![]()
现代医院中洁净、卫生的育婴室
如今走进医院的产房,看到先进的设备、训练有素的医生护士,有时会忍不住庆幸:自己所处的时代再也不用为生育而赌命。那些曾经被湮没在时光长河中的产妇,如果能看到现今的社会,她们会不会如释重负?无论是个人家庭的生命延续,还是整个民族的健全繁衍,医学技术的巨大进步都值得被铭记与歌颂。
回首百年,中国女性与家庭终于摆脱了“生孩子就是大命换小命”的阴影。现代医学的进步,让新生命的降临不再是生死的赌博,而逐渐成为幸福和希望的象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