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中秋双节同庆的日子里,朋友圈里的风景照内卷不断,有人晒海岛落日,有人晒古城烟火,而一组来自安徽桐城的稻田航拍图,却凭借 “大地铺金、村在画中” 的独特景致刷屏全网。镜头里,63 万亩国家标准农田连成无边的金色海洋,微风拂过,稻浪翻滚着涌向天际,白墙黛瓦的村庄像珍珠般镶嵌在稻田间,河流蜿蜒如银带,道路纵横似金线,将这片土地勾勒成一幅立体的丰收调色板。不少网友感叹:“这才是秋天该有的样子,比景区更治愈,比网红打卡点更有烟火气!”
![]()
事实上,桐城这波 “稻田热” 并非偶然。作为安徽传统的农业大市,桐城历来有 “鱼米之乡” 的美誉,而今年 63 万亩中稻的丰收,更是给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走进桐城的乡村,无论是范岗镇杨安村,还是金神镇的田间地头,处处都是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在杨安村,4000 多亩稻田里,3 台大型收割机正开足马力穿梭,轰鸣声与农民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收割机驶过之处,沉甸甸的稻穗被卷入机舱,瞬间脱粒成金黄的稻粒,而粉碎后的秸秆则直接还田,既减少了污染,又为土地增添了肥力。村民老李站在田埂上,看着满仓的稻粒笑得合不拢嘴:“今年的稻子长得特别好,穗大粒满,一亩地能多收 100 多斤!家里 5 亩地,算下来能多赚好几千块,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
金神镇的丰收场景同样让人振奋。这里 7.2 万亩中稻迎来集中收割期,不同于以往的 “看天吃饭”,如今的金神镇稻田里,科技的影子随处可见。农技人员穿梭在田间,用手机 APP 记录稻谷的成熟度和品质;无人机时不时掠过稻田,监测病虫害情况;就连收割机都加装了智能终端,能实时统计收割面积和产量。镇农业站站长介绍:“今年我们的优良品种覆盖率超过 90%,像‘皖稻 153’‘丰两优 4 号’这些品种,不仅抗倒伏、抗病虫,而且米质好、产量高。加上全程的技术指导,今年每亩产量能稳定在 650 公斤以上,比去年提高了 5%。”
![]()
桐城稻田能有如此好的收成,背后离不开两大 “硬核支撑”。一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持续推进,为水稻丰产打下了坚实基础。过去,桐城的农田大多零散分布,灌溉设施老旧,遇到旱涝天气,农民只能 “望天兴叹”。近年来,桐城投入巨资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平整土地、修建灌排渠道、硬化田间道路,把 “零碎田” 变成了 “连片田”,把 “望天田” 变成了 “高产田”。如今,走进桐城的国家标准农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灌溉用水通过管道直达田间,不仅节水 30% 以上,还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以前浇水要靠人工挑,一亩地浇完得大半天,现在打开闸门,水直接流到田里,省事又高效。” 种植大户王师傅说,他承包的 200 亩稻田,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省去了不少麻烦,收成也比往年稳定多了。
![]()
另一方面,农业部门的 “全链条服务”,为水稻品质和产量保驾护航。从春耕播种开始,桐城农业农村局就组织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开展 “一对一” 指导。在品种选择上,根据不同地块的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推荐最适合的品种;在水肥管理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土壤肥力精准施肥,既避免了肥料浪费,又减少了土壤污染;在病虫害防治上,采用 “绿色防控” 技术,通过释放天敌、使用生物农药等方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证稻谷的绿色安全。此外,农业部门还搭建了 “线上服务平台”,农民遇到问题,只需在平台上发布求助信息,农技专家就能及时在线解答,甚至上门服务。“去年我家稻田出现了稻飞虱,在平台上一说,农技专家当天就来了,教我怎么防治,没几天就控制住了,没影响收成。” 村民张大姐对这项服务赞不绝口。
![]()
丰收的喜悦不仅停留在田间地头,更延伸到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催生出可观的商业价值。在桐城经济开发区,几家大型粮食加工企业正开足马力生产,车间里,刚收割的稻谷经过清理、砻谷、碾米、抛光等工序,变成了晶莹剔透的大米,一部分包装成 “桐城香米”“生态富硒米” 等品牌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另一部分则深加工成米粉、米糕、米酒等特色农产品,附加值翻了好几倍。某粮食加工企业负责人介绍:“今年桐城稻谷品质特别好,我们的收购价比去年提高了 0.1 元 / 斤,每天能收购 500 吨稻谷,加工后的产品供不应求,尤其是‘桐城香米’,在电商平台上销量同比增长了 30%。”
![]()
除了农产品加工,桐城的 “稻田经济” 还带动了乡村旅游的火爆。国庆期间,不少游客慕名而来,走进稻田体验丰收乐趣。在范岗镇的 “稻梦空间” 景区,游客可以乘坐小火车穿梭稻田,感受稻浪滚滚的震撼;可以拿起镰刀,体验手工收割的乐趣;还可以在稻田边的农家乐里,品尝用新鲜稻谷制作的米饭、米粥,以及当地的特色农家菜。“带孩子来体验收割,让他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比在城里逛商场有意义多了。” 来自合肥的游客陈女士说,她们一家不仅体验了农耕乐趣,还购买了不少当地的农产品,临走时还预订了明年的稻田认养名额。据统计,国庆前三天,桐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 10 万人次,带动农产品销售和餐饮住宿收入突破 5000 万元。
![]()
更值得关注的是,桐城的稻田丰收还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在收割季,不少农民加入到收割队伍中,负责搬运稻粒、清理秸秆,每天能赚 200-300 元;在粮食加工企业,常年有 200 多名当地农民就业,每月工资稳定在 4000-5000 元;就连乡村旅游景区,也吸纳了大量村民从事导游、餐饮、住宿等工作。“以前农闲的时候只能在家闲着,现在好了,家门口就能上班,既能照顾家里,又能赚钱,日子越来越红火。” 在景区工作的村民刘阿姨说。
![]()
桐城的稻田故事,不仅是一个丰收的故事,更是一个乡村振兴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农业不是 “夕阳产业”,而是充满潜力的 “朝阳产业”。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科技赋能农业、延伸产业链条,传统农业可以焕发新的生机,变成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 “财富引擎”。如今,桐城正以稻田为起点,探索更多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推广 “稻虾共养”“稻鱼共养” 等生态农业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打造 “稻田 + 文化”IP,举办稻田文化节、丰收节,提升桐城农业的品牌影响力;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更多优质水稻品种和深加工产品,让桐城的稻田不仅能产出粮食,还能产出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
![]()
国庆的假期即将结束,但桐城稻田的故事还在继续。那片金色的稻田,不仅承载着农民的希望,更见证着乡村振兴的脚步。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我们再次走进桐城,会看到更多元、更繁荣的 “稻田经济” 图景:稻田里不仅有金黄的稻穗,还有嬉戏的鱼虾;村庄里不仅有农家乐,还有稻田民宿、稻田咖啡馆;电商平台上,不仅有桐城香米,还有更多以稻谷为原料的特色产品。而这一切,都源于今天这片稻田的丰收,源于桐城人对农业的热爱与创新。
![]()
如果你还没来得及去桐城打卡,不妨趁着秋意正浓,去感受那片金色稻田的魅力。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到最美的秋天,还能读懂乡村振兴的密码,更能感受到中国农业的无限潜力。相信当你站在桐城的稻田边,看着稻浪翻滚,听着农民的笑声,一定会明白:丰收,不仅是粮食的收获,更是希望的播种;乡村,不仅是乡愁的寄托,更是未来的向往。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