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新一轮大会在纽约召开的时候,美日韩三国外长再一次凑到了一起,还在会后丢下一份“联合声明”。表面上看,这份声明冠冕堂皇,谈到“海洋自由”“供应链安全”“人工智能合作”,一副要引领世界的姿态。可细细一看,却满是矛盾与算计。三国说是站在一起,实际上是各怀心思,真正的指向却依旧是中国周边。
![]()
一、喊着规则,却自己不守规矩
声明里,美日韩最爱强调的就是“遵守规则”,特别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他们口口声声要维护南海、东海的航行自由,反对所谓的“单方面行动”。但问题是,美国至今都没加入这个公约。没签字,却天天打着“规则”的旗号,派军舰在南海四处晃悠。仅2024年,美国在南海的抵近侦察就超过15次,几乎一个月就有一次。
这不是典型的“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吗?自己没遵守,却要求别人严格遵守,说白了就是为了给驻军找借口。把海洋安全当成筹码,把周边当成前沿阵地,美国的算盘打得很响。
![]()
更微妙的是,他们谈到的“高科技合作”也暗藏矛盾。美国和日本在半导体领域签了协议,可韩国企业却成了牺牲品。三星和SK海力士眼睁睁看着自己在中国的市场被切掉,光是芯片出口限制,就让他们损失数十亿美元。而在人工智能和军用技术上,日本想借美国的技术突破限制,韩国又担心自己算法的优势被侵蚀。所谓的“齐心协力”,更像是表面兄弟、背后暗自较劲。
二、抱团不是为了合作,而是互相利用
美日韩看上去好像“一条心”,但真正的目的并不相同。
对美国来说,把日本和韩国绑在一起,是它“印太战略”的关键棋子。既能盯住中国和俄罗斯,又能在东北亚留下缓冲带。一旦台海或者朝鲜半岛出问题,美国就能让韩日替自己分担风险。可问题是,这种“安全承诺”从来不是免费的。芯片法案、清洁能源补贴……美国一边给安全“保护伞”,一边要求盟友把市场和利益让出来。2024年,韩国三星就因为美国法案,不得不推迟在中国的投资扩建,损失巨大。
![]()
日本的算盘更直接:它想借这个机会完成“正常国家化”。从安倍时代起,日本就不断突破安保政策,修改防卫战略,2023年更是把“反击能力”正式写进防卫体系。现在有了美日韩的三边机制,日本就能堂而皇之地扩军,甚至参与区域安全事务。可一旦和美国走得太近,代价也不小。中日、中韩贸易额都远超日美、韩美贸易额。拿日本来说,中日贸易额每年超过3500亿美元,如果因为安保过度倾斜美国而失去市场,这笔账怎么算?
韩国也一样,既怕安全上离开美国,经济上又不敢彻底得罪中国。这种进退两难,注定让“同盟关系”摇摆不定。
![]()
三、东北亚陷入“安全困境”
美日韩的联合声明,并没有让地区更安全,反而让东北亚更紧张。国际关系里有个概念叫“安全困境”:一方觉得自己不安全,就扩军搞防御,另一方看了觉得受威胁,于是也扩军。结果大家都更不安全了。
从数据就能看出苗头:
- 韩国2024年军费预算增长了8.5%,达到创纪录的水平。
- 日本规划的2023—2027防卫预算超过31万亿日元,比上一个五年增加了近50%。
- 朝鲜更是加快导弹研发,仅今年就进行了6次洲际导弹试射。
这形成了恶性循环。美日韩把朝鲜的导弹试射当作挑衅,于是加大军演、加紧制裁;朝鲜则把美日韩的同盟动作视为“备战”,更坚定了拥核的立场。事实上,自2022年朝鲜通过《核武力政策法》后,它已经把“拥核自保”写进了法律。
![]()
美国几十年来对朝鲜的制裁超过百次,但结果呢?不是让朝鲜妥协,而是让它更执着于核武器。这样下去,东北亚的局势只会越来越紧绷。
如果要打破困局,真正的出路不是把盟友捆绑得更紧,而是坐下来谈。比如把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和地区安全对话结合,找到经济和安全的平衡点。毕竟东北亚是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中日韩三国的GDP加起来占全球近25%。一旦因为安全对抗陷入停滞,受损的不仅仅是几国的企业,而是整个世界的产业链。
![]()
尾声:霸权换不来安全
美日韩的声明,看似是要塑造新秩序,实则是为区域埋下更多不安定因素。美国想靠盟友撑霸权,日本想借机扩军,韩国左右为难。可有一点是明确的:靠军事对抗和结盟换不来真正的安全,只会让彼此更焦虑。
![]()
东北亚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军演和制裁,而是一个能让大家都有安全感的机制。真正的安全,来自合作,而不是威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