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不知不觉中,新《环境保护法》已实施十周年。作为执法战线的一员,生态平衡和环保法治一直陪伴着我的成长。其中体验最深的是,从昔日针对企业环境违法行为下达的“冷罚单”,变成了如今暖心帮扶的“解药方”。这期间,虽然人晒黑了,但身边的环境变美了,每天面对的笑容变多了,我感到无比的欣慰。曾记得,2015年1月20日下午,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环保部门接到举报,反映某印染企业北侧、通吕运河南侧出现红色“污染带”。我与监察大队执法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并沿河开展排查。经查,该排水管为某印染企业雨水管网排管,该公司私自将未经处理的定型机轧色废水通过公司西北角处的雨水管道排入通吕河,导致河南岸出现长约100米的红色污染带。随后,执法人员依法对位于高新区某印染企业产生污染的两台定型设备实施了查封,并当场送达查封决定书,同时对该违法行为进行了立案查处。这是通州区自新的《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以来下达的首个“查封”令,也是我全程参与的标志性案件,为我后期参加执法积累了经验。从一路排查到锁定违法证据;从做足功课与企业当事人斗智斗勇,到讲清“我们共同的敌人不是企业,而是污染行为”,通过环环相扣讲理讲法,尽量避免站在企业对立面,以公正无私底气足的姿态,让违法者在铁证面前无从狡辩,并且罚得服气。同时,既要做到对整个执法过程公开透明,又要注意对企业相关信息做好保密;既要达到教育效果,又不能“一棍子打死”,还要考虑企业的生存发展。作为执法人员,平时就要有专业知识和法律常识的储备,以时刻准备着的状态迎接每次新的战斗,而不能平时不学习积累,真到参加行动时去临时“抱佛脚”。人在现场不放过每个细节,必须练就一双善于发现关键问题的慧眼,平均养成写日记、收集剪报的习惯,将每次的成功与不足及时总结,归纳成一两句话,及时记下来,长期坚持,就能形成有效诊断企业环境问题的“百科全书”。近年来,铁腕执法使通州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变。环境好了,企业主的环保意识明显提升,走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企业如雨后春笋。对此,生态环境人顺势而为,把监管重点转移到了线上执法和精准帮扶上。比如,乐尔环境公司自主研发了飞灰资源化利用设备,中试是上市前的一大瓶颈。获悉情况后,生态环境执法人员与多方对接,多轮深入企业,与金融局、镇政府一起创新服务机制,在规范、安全、快捷、经济方面提供“保姆式”服务,全链条推进,有效破解了飞灰资源化利用难题。史丹利公司是高新区外资招商的重大项目。其紧固件生产项目工艺复杂,各项污染物指标需求量大,且项目含电镀工序,涉重金属总量平衡,而“十四五”以来通州区并无重金属总量储备。为保项目落地,通州生态环境局主动提出跨区域、跨要素、跨指标置换的“三跨”服务,经过4轮对接有相应储备的如皋市,用相对充足的污染物总量指标,以136:1的比例置换了企业所需的重金属总量指标5千克,帮助企业顺利开工并如期投产。监管和服务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迈入新时代,环境执法理念与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唯一不变的是生态为民的初心。我们既要争当守护绿水青山的执法尖兵,更要以铁军的使命感扛起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重任。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生态环境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