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1911年某天,地点沈阳东关模范小学。
正在授课的魏校长兴之所至,即兴提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为了做官,有的说为了发财,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有的说为了报答父母......魏校长听了,都微微摇头,显然,他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
这时,一个俊朗的少年站起身来,大声说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一惊,兴奋地说道,“有志者,当效周生。”说话的,正是周恩来,时年13岁。
![]()
周总理
后来成为大国总理的周恩来,为什么少年时期会有这么远大的志向呢?生于江苏淮安的周恩来为什么会在东北沈阳读书呢?周恩来又有着怎样的童年呢?
一、养父去世,两位母亲言传身教,童年周恩来知书明理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乳名为“大鸾”。大鸾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鸟,只要大鸾现身,天下便会安宁。
周恩来父亲兄弟四人,最小的叔父名叫周贻淦。在周恩来不满一周岁时,周贻淦病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同时为了“冲喜消灾”,作为家族长子的周恩来被过继给叔父,成为周贻淦的儿子。但不幸的是,养父周贻淦在周恩来一岁的时候还是去世了。
周恩来的嗣母陈氏,即周贻淦之妻,受过教育,知书达礼,喜好安静。在周贻淦去世之后,陈氏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在家中悉心教导周恩来。陈氏经常给周恩来讲故事,教他认字学文化,还送他到私塾读书,私塾先生为他起学名“恩来”,字翔宇。周恩来好学喜静、知书明理的性格和陈氏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
![]()
大国总理周恩来
周恩来的生母万氏(万冬儿,人称万十二姑),生于官宦之家,其父万青选曾任清朝淮阴县令。万氏为人善良,性格爽朗,美丽端庄,处事精明干练,排难解纷的能力强,家族内部纠纷经常由万氏出面调解。万氏的性格及办事能力对周恩来擅长人情来往、主持公道、认真细致的性格形成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十岁丧母,富裕家庭中道衰落,童年周恩来遍尝艰辛
虽然周恩来祖父做过师爷,外祖父做过县令,但他的家境并不好。而且周恩来一岁丧“父”,十岁竟又丧母,真可谓人生大不幸!
周恩来的祖父周起魁是绍兴读书人,与鲁迅同宗,做师爷时迁居淮安。绍兴师爷名声在外,俗语“无绍不成衙”。周恩来出生的时候,祖父周起魁已经去世。因为他生前不事生产,到了周恩来父亲这一辈,只能靠房产和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是个读书人,年轻时考中秀才,出于生计多年漂泊在外,做过文书,当过收发,生活清苦,入不敷出。
大家族人多事杂,周恩来家庭在家族中地位处于弱势,且家中收入有时不能维持生计,所以童年周恩来曾跟随生母万氏到万家居住过一两年,也曾跟随养母陈氏到陈家居住过一两年,有时不受待见,小小年纪已遍尝人间冷暖。
更可怜见的是,1907年春天,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因家庭生活的操劳,在35岁时得了肺痨去世,在外地谋生的父亲甚至没能及时赶回来。而更不幸的是,不久之后周恩来的养母陈氏也因病去世,10岁的周恩来作为长子,在家族的帮助下操办养母的丧事。一年之内,童年周恩来痛失两位疼爱他的母亲,何其哀痛!
![]()
周总理青年照
家庭的变故,让周恩来从小就懂得生活的艰辛,特别是为了给生母养母治病,更是常常把家里值钱的物件拿去典当换钱买药。两位母亲先后去世之后,周家生活更加不易,生活的艰辛让少年周恩来较早地懂得了柴米油盐来之不易,以及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三、人生转折,英明伯父慷慨资助,少年周恩来东北求学
1946年9月,周恩来在接受美国记者李勃曼采访时说:“十二岁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
周恩来为什么要去东北呢?这和周恩来伯父周贻赓的资助有关。由于家庭生活拮据,父亲在外谋生,10岁丧母的周恩来在家中无人照管,已经事实上失学。周恩来渴望读书,但家庭已不可能给他读书的机会。幸运的是,此时,周恩来伯父周贻庚在沈阳谋到一份稳定的差事,在奉天度支司任司书(财政科会计),于是写信让周恩来去沈阳读书,并为周恩来的生父谋了一份差事。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离开草长莺飞的江苏淮安,来到白山黑水的东北,在这里度过了三年的学习时光,学习费用全部由伯父周贻庚资助。后来,周恩来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谈起周贻庚,说:“伯父对我恩重如山。”
![]()
周总理少年画像
到东北后,周恩来先后在铁岭银冈书院和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在东北的三年时光,周恩来经历了辛亥革命,接触了进步教师,阅读了进步书报,受到了革命思想的影响,并说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四、国家危难,革命时局风云变幻,少年周恩来立志救国
周恩来的少年时代,中国的民族危机日趋严重,东北更是帝国主义在华争夺的重点。1904年至1905年发生的日俄战争,竟以中国东北为战场,使数十万无辜的中国人惨遭战争劫难。1910年,日本吞并了与东北仅一水之隔的朝鲜,以朝鲜为跳板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在东北求学期间,周恩来参观日俄战争遗址,听当地老人讲述日俄战争的经过和中国人民饱受的苦难,让他知道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萌生了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豪情壮志。
当时国内时局也是风云变幻,革命形势风起云涌。在具有进步思想的老师的影响下,周恩来坚持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先后阅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等革命书籍,少年时代即萌生了革命的思想。
1913年春,周贻赓工作发生变动,改任天津长芦盐运司榷运科科员。周恩来又随伯父搬到天津,进入大城市生活,并考入南开学校,开启了他革命人生的新征程。
![]()
周总理青年照
家庭的影响,母亲的熏陶,东北的求学经历,国家的深重苦难,这些都在周恩来小小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印记,帮助他逐步形成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壮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永不过时。缅怀敬爱的周总理,吾辈自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