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北疆的科尔沁草原上,科右前旗正以人才为笔,以产业为墨,奋力书写着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作为共同现代化试点中打造边疆民族地区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区的重要实践地,科右前旗通过“能人返乡”与“产业升级”双轮驱动,不仅探索出了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更打造出以“晓景计划”为代表的乡村人才振兴新模式。
走进科右前旗科尔沁镇平安村,温室大棚番茄满枝、“番茄公社”招牌醒目、民宿游客欢声笑语,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传统种植村落。这一转变源于返乡能人齐晓景,她从发展设施农业、打造优质番茄起步,逐步拓展至采摘餐饮、电商销售、文旅线路开发。2022年番茄公社正式投入使用后,平安村以番茄公社带动“整村旅游”,当年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旅游增收750万元。番茄公社创始人齐晓景说:“刚回来时,不少村民不理解,觉得种番茄成不了气候。但我认准了设施农业的前景,带着大家一起学技术、跑销路。现在看到村里游客多了、收入涨了,乡亲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我就知道这条路走对了。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推动城郊文旅产业发展,让‘平安番茄’的牌子走得更远,带着更多人把日子过红火。”平安村还借科技与改革吸引社会资本,打造多元旅游产品,带动村民就近就业创业,如今户均年增收超3万元,村集体经济年稳定在20万元以上,实现了从“空心村”到“幸福村”的蜕变。
平安村的成功,为科右前旗的乡村人才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并将这一模式总结提炼为“晓景计划”,在全旗范围内推广,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产业带头人。通过建立“基地+农牧户+带头人+市场”的利益联结机制,“晓景计划”让带头人的技术、资源与农牧户的土地、劳动力深度绑定——有的通过订单农牧业保障农牧户销路;有的以入股分红让村民共享产业收益;有的提供托管服务降低种植风险;有的直接吸纳就业解决增收难题。
在距离平安村百余公里的乌兰毛都苏木,“晓景计划”的东风同样吹来了发展的机遇。走进牧云山顶旅游区,蓝白相间的蒙古包群错落有致,露营区里帐篷点缀在草原间,果园采摘区的果实挂满枝头。牧民们穿着传统服饰在餐饮区忙碌,游客们则带着孩子体验骑马、射箭,感受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很难想象,这片牧场,依靠创新文旅发展模式成为了乡亲增收的“致富地”。科右前旗乌兰图雅牲畜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双河说:“借着‘晓景计划’的东风,建了牧场,搞了文旅。现在不光卖肉,还能让大家住蒙古包、学做乌兰伊德。58户乡亲跟着增收,100多人有了工作,乌兰伊德既传了文化,又带了致富。”
在“晓景计划”的推动下,科右前旗涌现出了双河、李永强、郭丽丽等一大批增收致富“领头雁”,覆盖设施农业、民宿集群、电商销售、文旅融合等多个领域。他们像齐晓景一样,扎根农村、深耕产业,用实干带动一方百姓致富。截至目前,全旗367名“晓景”式人才年经营收入达2.94亿元,辐射带动26731户农牧户,户均增收4800元,真正实现了“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带富效应。科右前旗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主任刘洋说:“科右前旗提出要将本地打造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人才振兴先行区”,其核心路径是,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吸引外来人才与返乡大学生,搭建创业平台,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社会资本下乡,构建‘联’发展模式,通过组建农畜产品产销联合社,提升区域公共品牌竞争力。”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如今,科右前旗的乡村人才振兴之路正越走越宽。当地不仅持续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为外来人才、返乡大学生搭建干事创业平台,还在现有成果基础上,全力打造“联”发展模式。通过组建农畜产品产销联合社平台,将以往“小而零”的产业项目整合起来,依附大产业链发展,进一步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放大“晓景计划”的产值效应。到2025年,盟旗乡三级“晓景计划”培养人选将达到400名,辐射带动农牧户1.5万户,预计,到2027年,培养人选将突破500名,带动农牧户2万户。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边疆土地上,越来越多的“晓景”正带着乡亲们,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让边疆民族地区乡村人才振兴的底色愈发鲜亮,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科右前旗正徐徐绘就一幅农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时代画卷。(白萨日娜)
来源:科右前旗委宣传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