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好,陌生人
愿你生活有光,向阳生长
作者:情感小卿
❤️如果喜欢就点个星标吧
公司的裁员通知是周五下午突然发的邮件,周一,我隔壁的工位就空了。
失业的潮水,远比我们感知到的更早漫过了堤岸。
1
一位旧日同事深夜发来消息,说他的租房合约快到期了,可工作还没着落。
这半年他跑过外卖、做过日结,简历投出去像丢进深谷的石子,连回音都听不见。
他说现在最怕接到家人的电话,那头一问起近况,这头就只能沉默。
我盯着屏幕,不知如何回复。
我所在的公司也刚传出了架构调整的风声,人人自危。
2
身边长期失业的人,渐渐成了常态。
有位学姐,在外企做了十年项目管理,去年部门整体裁撤之后,她尝试过转行做新媒体、知识付费,甚至去考了社工证,但最终都无果。
听说她最近开始在社区团购群里接单代跑腿,一单赚五块。
上次在菜市场遇见她,正蹲在地上核对团购订单,抬头看见我时,她下意思地把手机屏幕熄灭了。
还有一个95后的远房表妹,毕业两年换了三份工作,最近一份只维持了四个月。
她现在白天去图书馆假装备考公务员,晚上回家继续刷招聘软件,她说自己好像走进了一条没有灯的隧道,看不到出口。
而我,依然每天准时出现在写字楼,扮演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可只有自己知道,那种悬在空中的恐慌从未散去。
会议一个接一个,绩效表一张比一张填得满,我们越来越熟练地在周报里注水,在述职时放大微不足道的成绩——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被需要”。
3
上班变成一场大型生存真人秀,每个人都在镜头下竭力表演。
我也学会了把一件简单的事拆成三次汇报,只为让工作日志看起来满满当当。
下班后即使没事,也要在工位上硬撑15分钟,因为领导还没走。
最累的事,要不断强调一个可有可无的项目有多么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甚至开始习惯这种痛苦的“稳定”,毕竟还能领到工资,已是幸运儿。
每天睡前都想着干脆辞职算了,第二天闹钟一响,又第一时间爬起来,我竟然会害怕连这份需要‘表演’的工作都会失去。
4
招聘市场的冷酷,是另一面的现实。
这让我想起来某招聘平台近期的报告,一个基础岗位平均能收到300多份简历。
公司前台离职大半年,HR 迟迟不补新人,所有快递和接待都分摊给行政助理。
一个基础岗位放出去,能收来几百份简历,其中不乏硕士、海归。
面试流程越拉越长,从三轮变成五轮,题目也越来越刁钻,仿佛不是在招一个执行者,而是在选一个全能的神。
企业握着选择权,不慌不忙地挑拣,用最低的成本试探人性的底线。
有时我会想,我们这代人,是不是注定要活在这种持续的不安里?
经济数据偶尔回暖,可落到个体身上,却依然寒意刺骨。
看到新闻里说,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缺口仍在扩大,但我们这些‘传统行业老人’来说,中间隔着的不仅是技能,更像是一整个时代的断层。
尤其像我这样在传统制造业待久了的人,技能树单一,思维也僵化,眼看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新领域热钱涌动,却像隔着玻璃看一场盛宴,闻得到香味,走不进门。
有同事苦笑着说,如果哪天这里待不下去了,或许只能去开网约车,或者加盟个小吃摊。话语里有自嘲,也有一丝认命。
这已经不是玩笑,网约车司机和外卖员里,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比,这两年确实在显著提高。

现在每天挤地铁时,我都会下意识地刷一刷招聘软件,哪怕并不真的投递。
那只是一种提醒:
别放松,别停下。
我们都在等,等经济回暖,等行业复苏,等工作重新变成一件有尊严的事,而不只是生存的筹码。
在等待的日子里,我给自己定了条规矩:
每天下班后,坚决不带电脑回家。
这小小的反抗,是我能为自己的生活划下的唯一界限。
也许,时间从来不会真正拯救我们。能打捞起自己的,唯有在潮水中不肯沉没的每一个日夜。
点亮【在看】【分享】
❤️愿你兜里有钱,生活有甜
戳下方小卡片,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