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韩玲 通讯员 李亚芳
为切实保障县域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增强群众防非反诈“免疫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滑县监管支局以“源头治理、系统防控”为主线,以科技赋能为支撑,以协同联动为抓手,以机制创新为保障,构建起多维度、全链条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筑牢县域金融稳定的安全防线。
制度先行,压实机构主体责任
该支局严格对标上级监管要求,指导辖内金融机构健全风险防控制度。通过明确开户审核、交易监测、账户管控等关键环节的操作规范,落实“账户分类分级管理”和客户身份识别“九要素”核验标准。要求金融机构针对高风险客户,采取限制非柜面交易、加强尽职调查等差异化管控措施,从源头上提升风险识别的精准度,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前哨”预警作用。
科技赋能,构建智能监测网络
为提升风险拦截效能,该支局督促辖内银行机构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探索建立“风险模型+人工复核”的双防线机制。通过反欺诈系统对异常转账、高频交易等可疑行为进行实时监测预警。截至目前,辖内金融机构已通过智能监测系统成功堵截6笔电信诈骗业务,技术赋能的风险防控效果初步显现。
协同联动,凝聚跨部门监管合力
为打破信息壁垒,该支局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了常态化协作机制。与县公安局联合搭建警银联动协查群,实时共享“疑似受骗账户名单”“涉诈可疑资金数额”等信息,指导金融机构快速响应,及时调查分析,必要时采取暂停账户非柜面业务等保全措施。同时,与市场监管局协同开展涉金融属性字样市场主体排查,通过工商登记系统筛查线索,对未经审批的机构及时上报处置,形成了“信息共享、联合处置”的风险防控格局。
网格管理,织密基层防控网络
该支局率先提出防非打非网格化管理工作办法,将辖内金融机构周边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明确网格员、网格范围、监测排查和宣传教育职责。编制非法金融活动自查表,要求网格员对网格区域进行全面摸排,重点收集疑似非法金融宣传、线下聚集推销等线索,按月汇总上报。该支局对线索进行分类处置,并及时移交相关部门核查,形成了“网格兜牢风险、防线守护安全”的基层治理模式,实现风险监测全覆盖、无死角。
该支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技术防控+宣传教育+精准打击”的综合防控模式。加强对金融机构网点的监督管理,全面压紧压实金融机构主体责任,对非法金融活动频发、涉案账户较多的机构加大通报和约谈力度,从根源上堵塞管理漏洞,坚决遏制非法金融活动和电信网络诈骗高发态势,切实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