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暴雷后,为死亡托底了几千年的传统殡葬生意,今年也彻底崩了。
死亡率稳定增长,各家殡葬企业却几乎全军覆没,财报数据狂降两成,市场一片愁云惨淡。
曾经坐等赚钱的墓地售卖处,如今销售人员听到的最多的回答是:
“钱不好挣,能办丧事就行了,不用追求太高档的墓地。”
当消费者不愿再为高价买单,殡仪行业与其他产业并无区别,这门名为“死亡”的暴利生意,如今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
01
中国殡葬业巨头——福寿园,不久前发布了2025年中财报。
财报显示,福寿园上半年收入6.11亿元,同比下降44.5%,股东亏损2.61亿,墓园服务和殡仪服务较去年同期减少了4.29亿元和0.62亿元,而这是福寿园上市13年以来,首次出现亏损的情况。
而这位殡葬巨头不算好看的财报数据,说明了很多问题。
据悉,福寿园成立于1994年,2013年底于上海港交所上市,是中国境内第一家合规上市的殡葬企业。
其主要定位为“提供中高端”殡葬业务的企业,多年来,其凭借优质的服务、黄金的地段成为不少颇有家资之人的身后首选。
![]()
而作为殡葬龙头,福寿园多年财报数据也亮眼至极,老龄化的加剧和死亡率的攀升,更是让其生意越做越强,且有独占鳌头的趋势。
巅峰时期,福寿园旗下的“上海松鹤园”推出了售价为45.78万元的三穴墓,大小仅为0.6平方米,换算一下,也就是一平方76万元,说句寸土寸金毫不夸张。
于是,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天价墓”的代名词,引发了网络上的激烈讨论。
不过尽管颇受人诟病,但福寿园当时风头无两,这种说正面不正面,说负面不负面的新闻并没有影响当年的营收。
![]()
但是那毕竟是很久之前的事了。如今,这位殡葬龙头企业利润腰斩,亏损严重,公司前景十分严峻,且亏损的还不止他一家。
中国的五家上市殡葬企业,包括福寿堂、福成股份、安贤园等,营收也迎来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总营收同比下降了19.3%。
一家赚不到,家家赚不到?这在以往,可是绝不会发生的事。
02
正如许多业内人士所说,殡葬这行的客户看上去是死者,但服务的对象,终究还是生者。
今年年中,曾发生过一件事,引发了人们对身后事的思考。
一89岁老人去世后,在殡仪馆被火化,其子没有选择购买骨灰盒,而是用一个黑塑料袋将父亲的骨灰带走了。
只因馆内提供的骨灰盒几乎可算天价,最便宜的都要7000一个。
人人都清楚,殡葬商品溢价极高,就算是最好的服务,最高的品质,最大的成本下,毛利率也达到了80%以上。
![]()
但问题是,花五位数为去世长辈购买一个骨灰盒,真的值得吗?
大家议论纷纷,年轻人表示无所谓,只控诉殡葬用品价格虚高,人开始“死不起”;中年人充满无奈,责任义务困于一身的年纪,逃避话题成为了默认选项;
反观老年人们就豁达的多了,这些距离死亡最近的群体已不再避讳谈论死亡,他们明确表示,相较死后尽孝,生前多陪伴比什么都强。
很明显,当生者不愿再为高昂的墓穴和殡仪用品买单,企业需要考虑的并非是他为什么不愿花钱,而是整个社会为什么会对这种态度欣然接受。
03
根据官方公报,中国去世人口连年攀升,从2013年的963万人增至2024年的1093万人,年增长率约为3.4%。
数据摆在那,说需求减少就太自欺欺人了。
墓葬需求的确有变动,可变动的方向和人们想象的不太一样。
在传统墓葬之外,更新奇、更低价、更有意义的殡葬模式,正在跻身这条亘古不变的大道中,弯道超车。
不知从何时起,“生态葬”逐渐风靡市场。
根据先人遗愿,死后不办仪式、不搞追悼、不买棺材和骨灰盒,将遗体火化后,由后人将骨灰洒向大地和江河湖泊。
由此,生态葬分类颇多,除了花葬、树葬、草坪葬这等回归大地的方式,还有塔葬、壁葬、海葬、太空葬等埋葬方式。
这种不将肉身固守土地的方式,在宏观层面,安全环保、节约土地、促进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在微观层面,成本低、政策好、后续维护几乎没有,还能完成先人的梦想,可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
![]()
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的富足,人们对“死亡”的解读,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不少人抱着“活着我都不在意住哪,死后更不在乎”的想法,对墓地敬谢不敏。
曾经“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被改变,随风消散的身后事接受度越来越高。
根据官方报道,广州每年报名“骨灰撒海”的市民越来越多,2023年就已超3500人,大连的海葬服务成熟,季节正好时,人气之盛甚至需要提前一个月预约,排队等候。
当然,传统殡葬依旧是人们的主流选择。
截止到2025年9月,国家主导的农村公益性墓葬已经建成超8万处,许多老人终于能在政策和遗愿之间找到平衡,落叶归根。
脱去了“谈死色变”的外衣,其实殡葬行业与其他产业并无区别,时代在进步,抓住用户痛点是始终不变的好手段。
可话说的简单,要做到,还真的不是件简单事。
04
为了改善劣势前景,殡葬企业确实进行了不少新尝试。
比如,福寿园就推出了“生前契约”,用“提前预定”的方式售卖几十年后的“商品”。
但很有趣的一点是,虽然这类“商品”的目标人群对应的是老年人,但年轻人预定的比例却在连年增高,截止到2024年,已经升到了23%。
再比如,顺应科技发展,打造殡葬业“数字生命”。
通过技术留住已逝之人的音容笑貌、还原生者的衣着打扮,利用AI与去世的人对话聊天,给他们线上祭祀献花。
这种跨时空的新型悼念方式,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福寿园的“数字纪念馆”付费率更是高达37%。
![]()
除了凭借优势扩大内需,许多殡葬企业还将视线瞄准了海外。
去年的万圣节,一位中国小姐姐在法国街头售卖丧葬用品,不仅引发许多法国人的好奇,还无意中又传播了一番“神秘的中国文化”。
没错,除了山东曹县的棺材,福建的墓碑,如今,就连中国的冥币,都开始远走海外,做大做强了。
![]()
可见,对这个可以说是长红的行业来说,没有永远的优势,只有永远具备优势的未来。
就像老旧的商场,被改造后挤满了二次元周边和文创商品;最初只给婴幼儿喝的奶粉,成为了大街小巷奶茶店的“冠军产品”;电锯刚被发明出来明明是个医疗用品,最终却成为了木匠们最趁手的工具......
相关的例子数不胜数,人类最迷人的特质,就是总能在重重阻碍中寻得一丝生机。
仔细想想,或许,人们对于殡葬的需求从未变过。只是曾经大家愿意花高价购买墓穴,是因为没得选择。
而这种选择,在思想、科技、服务的多重加持之下,让许多从业者产生了“消费者的需求变了”的错觉。
作为这个特殊行业的从业者,连接生死最后一道关卡的桥梁,应该明白,“钱”永远都不是这行的消费者最在乎的问题。
服务死者重要的是肉体的结束,服务生者珍贵的却是记忆的传承,从始至终,最根本的需求从未变过。
当然,或许在许久之后的未来,这些数字生命、赛博仪式,也会成为所谓的“传统行业”,那时候的人们,追捧起了更加先进的身后服务,更加妥善的殡葬安排,那也不要紧。
跟着人性走,跟着人心走,总不会出错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