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守护殷墟 海峡四代人的百年同框

0
分享至

封面新闻记者 杜江茜 伍雪梅 白凯 四川宜宾摄影报道

9月24日,四川宜宾李庄古镇,站在“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旧址内,“90后”小伙张栋梁拿着两张老照片,对第一次见面的3位长辈提议,“我们按照这张照片的站位,再合照一张吧。”

风吹林哨,也吹起时间的褶皱。老照片里,是97年前,在河南安阳小屯村,董作宾、李济、傅斯年、梁思永等专家学者在殷墟考古现场的瞬间。其中,张栋梁的曾祖父张学献就站在董作宾身边,彼时,张学献是附近七个村的村长,他在协助考古队工作中,也开启张家四代人守护殷墟的传承。

快门按下,留下色彩明亮的此刻。跨越近百年光阴后,眼前是董作宾、李济、梁思永和张学献的后代们首次相聚。

新旧照片被定格在一起,也让海峡四代人在此实现百年同框。97年前,年轻的学者们开启了殷墟考古的大幕,97后,他们的后代相聚李庄,讲述跨越海峡、两岸学者的百年殷墟情。

热络讲述中,李庄古镇外,古今仍一样,河水缓缓流。



9月24日,曾参与殷墟发掘工作的专家学者和当地村民的后代,以殷墟为缘,相聚李庄古镇。

殷墟情缘

“小屯村来了一群学识渊博的先生”

“我今天很高兴。”于晓东是梁思成的外孙。作为梁启超家族的后代,他曾多次抵达李庄,但这次相聚让他直言奇妙。

聚在一起的他们,祖辈都和1928年开启的殷墟考古发掘有着密切关联,而相聚的地点,则是在战乱中为殷墟文物提供了保护的李庄,“我们的相聚,把殷墟这百年的历史都串联在一起了。”

从河南安阳的家中出发时,张四平父子带了整整一大口袋的照片和资料,内容都是关于1928年到1937年,15次殷墟考古发掘的情况。


大家在一起翻阅当年老照片

翻开照片,董作宾、李济、梁思永……中国第一代考古巨擘们,此刻在这里都是“我家的长辈”。

“我听家里的老人说过,那时候老先生们住在小屯村张学献家里,挖出来的文物也放在他们家,不会丢。”曾慕德是甲骨学家、古史学家董作宾的姨孙,这次见面,他握着张四平的手笑道,“张学献是你祖父,我家长辈就住在你家。”

“对,就是我家。”接近古稀之年的张四平拿出照片,那是1928年,殷墟第一次发掘前会议后,大家在张家院子前的合影。


1928年10月12日殷墟发掘前合影——张学献家门前(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1928年,也是中国考古史上热闹的一年。

6月,作为当时中国的最高学术研究机构的中央研究院成立。4个月后,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落地,并委派董作宾前往殷墟考古。10月13日,董作宾在小屯村挥下考古铲,拉开中国考古人持续科学发掘殷墟的序幕。此后直到1937年,史语所对殷墟共展开15次发掘,甲骨卜辞、青铜器……一系列重要成果相继而出,震惊世界。

更为人所熟知的,这是中国的考古学家第一次以实物资料,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有物证可考的中华信史向前延伸了1100多年。

与史书上清晰利落的记录不同,对于此时相聚的这群人而言,这段历史中流淌着属于他们家族的讲述。

“我曾祖父对我爷爷说,小屯村来了一群学识渊博的先生。”在当时,张四平的曾祖父张学献负责为考古队招募工人、保障后勤等工作,他口中这群学识渊博的先生,是中国考古史上一串璀璨的名字。

例如,被称为“甲骨四堂”的董作宾、“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发现中国考古学史上著名“后冈三叠层”的梁思永、还有夏鼐、石璋如、尹焕章、胡厚宣等。


1931年董作宾、李济、傅斯年、梁思永在安阳小屯村考古时合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不过,翻看张四平带来的老照片会发现,这些两岸考古学界的重要学者,此时正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他们会穿着马甲在现场测量绘图,也会对着镜头畅怀微笑。

“这些照片,很多都是考古现场拍的。”李济的孙女李宁个性爽利。她说,看见张家父子,想着年轻的祖父就站在张家菜地里忙着殷墟发掘,顿时对他们就有种一见如故的亲切感,“我看着很激动、也很感动。”

两岸同心

“跨越海峡,董先生的儿子给我们带了很多资料”

事实上,对于中国考古界而言,殷墟遗址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本身的学术价值,还有着百年来考古人的探索和坚持。

“殷墟考察是我国现代意义上首次考古发掘。”于晓东说,殷墟发掘工作刚开始时,重点是寻找甲骨,“但在李济的坚持和梁思永的主导下,发掘首次实践了现代考古学理论,建立了相关的工作方法、操作流程与成果报告方式。”

这也是一段艰难的跋涉。

彼时,随着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殷墟的田野工作被迫中止,史语所发掘所获殷墟文物在战乱中四处辗转,先是迁往四川李庄古镇,抗战胜利后迁往南京,1948年再迁往台湾,董作宾等曾主持殷墟发掘的考古大家也移居台湾。

但无论是时局动荡、战火颠沛,又或是海峡相隔,都未能阻挡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考古人走向殷墟。对于最初参与殷墟发掘的那一代考古人而言,不懈的科学追寻精神更是在他们的血液中燃烧至生命最后一刻。

对此,于晓东感触很深。曾经,梁思永希望自己能完成殷墟考古的成果报告,但一直缠绵病榻,直到1954年去世时,仍挂念于此。但在海峡彼岸,石璋如先生历经几十年,不仅完成了这份被梁思永心心念念的成果报告,还以梁思永的名义发布,“我们全家都很感动。考古学家之间的友谊和奉献精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这样的奉献,也在张家小院里默默传承着。

张四平年幼时,父亲会跟他讲述老先生们的故事。在这个家族,流传着学考古就是顶顶好的传说。张四平自己对殷墟遗址也有着近乎本能的热爱。


张四平带着学生在体验考古工作(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殷墟遗址公园建设之初,他会自己花钱买梅花鹿和锦鲤放在园区,跟游客讲述梅花鹿在殷商时期的文化象征意义。他还会认真搜集关于殷墟考古的所有报道,并逐渐有了“把殷墟早期发掘资料收集齐全”的念头。

于是,他想和海峡对岸的老先生们取得联系。没有联系方式,他就用最笨的方法。他会叮嘱常年忙碌在殷墟景区的导游,如果有台湾游客就一定要告诉他,然后他当年交给对方一张写着名字和联系方式的小纸条,并拜托能转交到台湾“中研院”,“纸条上写着安阳小屯村张家,熟悉殷墟的人一看就知道。”

这样近乎笨拙的坚持真的等来了回应。

某天,张四平的电话响起。“我是董作宾的后人。”电话那头的声音中气十足,“我是张学献的后人。”张四平激动道。

这一次,他和董作宾的儿子董敏取得了联系,此后,两人一直没有中断交流。董敏告诉张四平,自己一直在整理殷墟发掘的资料,等有机会可以带一些给他。

终于,2008年,在殷墟考古发掘80周年纪念活动上,董敏和张四平如约相见。

“董先生的儿子给我们带了很多资料。”张四平指着他与董敏的合影补充道,彼时,在董敏随身携带的红色背包里,全是跨越海峡而至的支持。


2008年,董敏和张四平如约相见

农家小院里的史馆

“一代人有一代人要接力传承的事儿”

如燕衔泥般,张四平搜集的殷墟考古资料越来越多。

一次,一个包裹跨越海峡,抵达小院,里面都是97年前殷墟发掘相关材料,有老照片,有影印件,还有相关出版书籍等等,这是让张四平父子一直念念不忘的意外惊喜。在董敏去世后,曾慕德也背着双肩包走进了小院,告诉他们,“董敏跟我说过你们,很了不起,我也会一直支持你们的。”

2023年,由张家小院改建的一个小小史馆正式开放,牌匾“殷墟甲骨文出土史馆”是由著名的甲骨学家王宇信手书。此时,距离张四平最初萌生这个念头,已经过去40年。就在小院不远处,是殷墟博物馆新馆,如一只青铜巨鼎般矗立在洹河。


2023年,由张家小院改建的“殷墟甲骨文出土史馆”正式开放(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张栋梁觉得,他们的讲述就聚焦在小屯村里,是关于当年考古挖掘的背后故事,有老先生们的坚守,也有普通村民的参与,“希望能换一种方式呈现,让游客们能更好地感受中国考古学的伟大,殷商文化的这些魅力。”

这些年,也有台湾学者慕名走进小院,倾听讲述,提出建议。更时有资料寄到这里,其中,一个包裹里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两位在小屯村创办殷墟甲骨文出土史馆,难能可贵,实属幸事,盼望本人将来能有机会拜访贵馆参观。”

小院之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海峡两岸的学者不仅互相派人参加学术研讨会议,在田野工作中也有了更多往来。

“老一辈的考古学家们将全部精力用来整理那十年殷墟考古成果,直到现在。”李宁对于祖父李济的了解,大多源于父亲的讲述。尽管如今考古专业在国内很热,但在百年前,其实还比较冷僻,而祖父就是埋头做学问的那一批学者,“现在我看他们搜集的资料,100年,四代人,能这么用心,也很不容易。”“我爷爷说,文物是大家的,是国家的。”张栋梁接过话茬,感叹道,“他们都是令人尊敬的老先生。”

张栋梁觉得,到了自己这一代,参与保护传承的方式更多样了,他在小院做研学,给孩子们讲小屯村的故事,认简单的甲骨文,“我相信一代人有一代人要接力传承的事儿。”


张栋梁在向孩子们介绍殷墟发掘故事(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从河南小屯村到四川李庄,张四平站在“中研院”史语所旧址的院子内,突然流下了眼泪。这是他第一次抵达这里,这里曾安放过他心心念念的殷墟文物。看着那些在战乱中专家学者们持续开展研究的记录,他感受到了同样的重视和传承。他一遍遍呢喃着,“我愿意将自己这些年搜集的资料带到过来,也带到更多地方,让大家看见殷墟,触摸到那段遥远但真实的历史。”

他相信,会有那一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形势逆转!3名大法官倒戈,贝森特向美高院摊牌:整个国家将陪葬

形势逆转!3名大法官倒戈,贝森特向美高院摊牌:整个国家将陪葬

林子说事
2025-11-07 10:46:02
聂曦后人祭拜吴石将军,坟前一句话让人泪目!“我爷爷还在台湾”

聂曦后人祭拜吴石将军,坟前一句话让人泪目!“我爷爷还在台湾”

大国纪录
2025-11-07 15:17:46
Shams:詹姆斯已获准参加对抗训练,1-2周后重新评估伤情

Shams:詹姆斯已获准参加对抗训练,1-2周后重新评估伤情

懂球帝
2025-11-07 01:16:05
赖清德下令台军备战,蒋万安亮明态度反对统一!台海局势一触即发

赖清德下令台军备战,蒋万安亮明态度反对统一!台海局势一触即发

刚哥说法365
2025-11-04 10:32:20
突然,直线涨停!三大利好,重磅驱动!

突然,直线涨停!三大利好,重磅驱动!

券商中国
2025-11-07 12:31:47
美开启太子集团退款页面 全球受害者都可以在线提交信息 申请退款

美开启太子集团退款页面 全球受害者都可以在线提交信息 申请退款

跟着老李看世界
2025-11-06 07:13:28
痛别!郭葆华同志逝世

痛别!郭葆华同志逝世

鲁中晨报
2025-11-06 18:43:02
悄悄5连胜,冲西部第2,场均40+11+9,湖人史诗级3方交易赚大了

悄悄5连胜,冲西部第2,场均40+11+9,湖人史诗级3方交易赚大了

毒舌NBA
2025-11-06 20:03:53
5199元!华为新机官宣:11月11日,全新开售

5199元!华为新机官宣:11月11日,全新开售

科技堡垒
2025-11-07 11:48:41
美媒:前湖人中锋伍德开枪吓退了三名在中午入室抢劫的歹徒

美媒:前湖人中锋伍德开枪吓退了三名在中午入室抢劫的歹徒

懂球帝
2025-11-07 09:36:41
太阳报:德利赫特妻子晒全裸海滩照,可能面临封号危险

太阳报:德利赫特妻子晒全裸海滩照,可能面临封号危险

懂球帝
2025-11-06 13:34:15
英国海滩见诡异巨型生物无生命迹象,当地居民吓坏:完全没见过!

英国海滩见诡异巨型生物无生命迹象,当地居民吓坏:完全没见过!

环球趣闻分享
2025-11-07 14:56:41
普京镇压机器“向内开火” 俄罗斯开始清洗军事博主与亲战名嘴

普京镇压机器“向内开火” 俄罗斯开始清洗军事博主与亲战名嘴

兰妮搞笑分享
2025-11-07 00:19:08
中方:已向斐济方面提出严正交涉

中方:已向斐济方面提出严正交涉

新京报政事儿
2025-11-06 16:19:12
广州经济越来越差了吗?别的我不清楚,实体经济,已经很差了!

广州经济越来越差了吗?别的我不清楚,实体经济,已经很差了!

东方求胜
2025-11-07 00:26:34
别再乱吃了!华人常吃的保健品被曝或“助癌生长”!补得太勤反而害了自己...

别再乱吃了!华人常吃的保健品被曝或“助癌生长”!补得太勤反而害了自己...

最英国
2025-11-05 19:05:18
涉案超2000万!中国黑客团伙在新加坡租豪宅,盗取政府机密,主谋在洗钱案爆发前逃离

涉案超2000万!中国黑客团伙在新加坡租豪宅,盗取政府机密,主谋在洗钱案爆发前逃离

新加坡眼
2025-11-06 20:13:58
之前有多嚣张,现在就有多狼狈,马克龙态度急转,中方会答应吗

之前有多嚣张,现在就有多狼狈,马克龙态度急转,中方会答应吗

爱下厨的阿酾
2025-11-07 14:53:49
老蒋怒打宋子文耳光,宋子文怒道:给你再多的钱,你也打不过红军

老蒋怒打宋子文耳光,宋子文怒道:给你再多的钱,你也打不过红军

史之铭
2025-11-07 15:20:48
找到了!吴石将军户籍卡首次公开

找到了!吴石将军户籍卡首次公开

极目新闻
2025-11-07 12:29:23
2025-11-07 16:27:00
封面新闻 incentive-icons
封面新闻
第一眼,看封面。了解权威信息,看真实新闻故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04)。
329012文章数 88742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军事专家:福建舰将成为南海的"定海神针"

头条要闻

军事专家:福建舰将成为南海的"定海神针"

体育要闻

是天才更是强者,18岁的全红婵迈过三道坎

娱乐要闻

白百何回应东京电影节争议

财经要闻

老登们的社交货币全崩了

科技要闻

75%赞成!特斯拉股东同意马斯克天价薪酬

汽车要闻

美式豪华就是舒适省心 林肯航海家场地试驾

态度原创

健康
旅游
本地
公开课
军事航空

超声探头会加重受伤情况吗?

旅游要闻

官宣!天平山红枫进入观赏期

本地新闻

这届干饭人,已经把博物馆吃成了食堂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军事要闻

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入列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