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清朝的把总不过是个芝麻绿豆的小官。
正七品,管几十号人,能有什么名堂?
但历史真相会让你大吃一惊,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职位,曾经左右过帝国的命运。
——《壹》——
一场改变历史的夜袭
嘉庆十八年九月十五日,紫禁城,深夜时分,一群"农民"悄悄摸向皇宫大门,他们不是普通的造反者,而是天理教的死士,目标很明确:杀掉嘉庆皇帝。
![]()
这些人已经潜伏在京城多日。
有的在宫里当太监,有的在外面接应,计划天衣无缝,就差最后一步,但他们遇到了一个人,把总杨进忠,这个七品武官,平时负责东华门的守卫。
按理说,面对几百名亡命徒,他应该望风而逃。
毕竟,保命要紧,杨进忠没有逃,他带着十几个兵,硬生生挡住了起义军的去路,刀光剑影中,这个小小的把总,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皇宫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天理教攻打紫禁城的计划,就这样败在了一个把总手里。
嘉庆皇帝逃过一劫,这就是把总的"名堂",一个七品官,救了一个皇帝,改变了一个朝代的命运,把总这个职位,起源很有意思。
明朝永乐年间,朝廷打仗需要临时组织军队。
每五百人编成一个单位,就叫"总",带队的军官,自然就是"把总",战争结束,队伍解散,把总也就没了,这种临时性安排,后来变成了常设制度。
![]()
原因很简单:战争太频繁了。
明朝中后期,倭寇肆虐,边患不断,朝廷发现,与其临时抱佛脚,不如建立常备军,戚继光的戚家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在戚家军里,把总管理一个"司",下辖449名士兵。
这已经相当于现在的一个营了,清军入关后,照搬了这套制度,但有个重要变化:把总从临时工,变成了正式编制。
绿营制度确立后,把总成为正七品武官。
管理一个"汛",兵力从十几人到上百人不等,别小看这个数字,在那个时代,一百个训练有素的士兵,能控制一个县。
——《贰》——
康熙年间的生死考验
康熙二十年,吴三桂叛乱,这场战争,几乎要了清朝的命,吴三桂控制云南、贵州,耿精忠占据福建,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割据广东。
![]()
大半个中国,都在造反,关键时刻,绿营把总们站了出来。
在云南战场,把总李天植带着八十名士兵,死守一个山口三天三夜,吴三桂的主力军团,硬是被这八十个人拖住了脚步。
在福建前线,把总王大勇率领一百二十人,夜袭耿精忠的粮仓。
一把火,烧掉了叛军三个月的口粮,在广东战区,把总张友德组织民团,切断了尚之信的补给线,这些把总,平时默默无闻。
战争来临时,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忠诚。
三藩之乱最终被平定,把总们功不可没,如果说三藩之乱考验的是把总们的忠诚,那么嘉庆年间的白莲教起义,考验的就是他们的能力。
嘉庆元年,湖北、四川、陕西、河南、甘肃五省同时爆发农民起义。
这不是普通的造反,白莲教有组织、有纪律、有信仰,他们相信世界末日即将来临,只有跟着他们造反,才能得到拯救。
起义军人数达到几十万,声势浩大。
清政府慌了,八旗军不善山地作战,绿营成了主力,在这场持续九年的战争中,把总们再次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
川东战场,把总刘德成率领两百名士兵,在深山老林里与起义军周旋。
他们白天隐蔽,夜晚偷袭,硬是把一万多起义军拖得筋疲力尽,陕南前线,把总马如龙带着一百五十人,守住了一个关键山口。
起义军几次强攻,都被打退。
最惊险的一次,把总张维新的部队被起义军包围在一个小山村里,弹尽粮绝,援军不至,张维新下令:死战到底,一百二十名士兵,面对三千多起义军,竟然坚守了五天。
最后援军赶到,张维新只剩下三十多个人,个个带伤。
白莲教起义最终被镇压,清政府花费了两亿两白银,这笔巨款,直接把清朝从"康乾盛世"拖入了衰落期,但如果没有这些把总的拼死抵抗,清朝可能早就完了。
——《叁》——
太平天国的生死较量
道光三十年,广西金田村,洪秀全举起了造反的大旗,太平天国运动开始了,这场战争的规模,远超白莲教起义。
![]()
太平军攻下六百多座城市,控制了大半个中国。
绿营把总们,再次成为抵抗的中坚力量,咸丰三年,太平军围攻安庆,城里的守军只有三千人,其中包括十二名把总。
太平军十万大军,日夜攻城,城墙被轰塌了几十处,守军伤亡惨重。
关键时刻,把总李正明站了出来,他带着二十个兵,堵住了一个缺口,太平军冲上来,他们就用刺刀拼,一天一夜,李正明的部队打退了太平军十七次冲锋。
最后,李正明身中九刀,仍然不肯后退。
太平军被感动了,停止了攻击,一个太平军将领大喊:"这样的汉子,我们敬他是条好汉!"安庆最终失守,但把总们的英勇,赢得了敌人的尊敬。
太平天国运动持续了十四年,把总们参与了几乎每一场重要战役。
他们用血肉之躯,为清朝续了命,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爆发,这次,把总们的角色变得复杂起来,义和团本质上是白莲教的变种。
![]()
但他们的口号从"反清复明"变成了"扶清灭洋"。
部分把总同情义和团,认为他们是在保卫中华,另一部分把总则坚持职责,维护地方秩序,在山东,把总刘永福公开支持义和团。
他认为洋人欺负中国太久了,该给他们点颜色看看。
在直隶,把总王德明则坚决反对义和团,他说:"军人以服从为天职,不能参与这种事情。"这种分歧,反映了传统社会面临现代冲击时的复杂心态。
八国联军入侵后,慈禧太后逃到西安。
为了与洋人和解,她下令清军围剿义和团,许多把总执行了这个命令,他们曾经的同情,变成了无奈的镇压,这是把总制度最后的挽歌。
——《肆》——
新军改制的终结
光绪二十九年,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新式陆军开始建立,西式训练、现代武器、新的编制,《新式陆军章程》正式颁布,把总这个职位被取消了。
![]()
理由很简单:不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
把总制度,就这样走到了历史的尽头,从明朝永乐年间到清朝光绪年间,这个职位存在了五百多年,回顾历史,把总的"名堂"确实不小。
他们是帝国基层军事力量的支柱。
三藩之乱、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事件,哪一次都少不了他们的身影,他们用忠诚维护了帝国的统一,用勇敢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虽然只是七品官,但他们承担的责任,远超职位本身。
把总制度的兴衰,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特点,在那个时代,个人的忠诚和勇敢,往往能够改变历史的进程,杨进忠一个人救了嘉庆皇帝,李正明二十个兵守住了安庆缺口。
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太可能了。
但把总们身上体现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告诉我们:职位的高低,不代表作用的大小。
![]()
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承担责任,是否敢于面对挑战。
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把总",虽然职位不高,权力有限,但只要用心去做,同样能够发光发热。
历史不会忘记那些默默奉献的人。
把总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一点,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一定要位高权重,有时候,一个七品小官,也能撑起一片天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