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江湖风云变幻,首富也不例外
9月26日,一则消息悄然传出: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了!就是那位曾经说“先定一个小目标,挣它一个亿”的前中国首富。
![]()
消息一出,舆论瞬间炸锅。
“王健林限高”迅速登上热搜,吃瓜群众纷纷围观:这位商业大佬怎么连飞机头等舱都坐不了了?
然而剧情反转得快。
仅仅过了三天,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上已经查不到王健林的限高信息了。
![]()
这场突如其来的“限高风波”,来得快,去得也快,像极了商业世界里的一出短剧。
一切要从一起1.86亿元的经济纠纷说起。
甘肃省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王健林及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涉案金额1.86亿元。
这个数字对普通人来说是天文数字,但对王健林来说,还不及他那个著名的“小目标”要知道,他曾经轻描淡写地说过:“先定一个小目标,挣它一个亿。”
王健林被“限高”的案子其实7月16日就已立案。
9月15日,武汉楚河汉街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的部分房产曾以2654万元起拍价拍卖,最终流拍后,王健林等相关责任方才被采取限高措施。
万达内部人士透露,双方其实一直在协商解决纠纷,这次限高可能是“执行环节信息传递不及时”导致的。
说白了,就是一场沟通不畅引发的误会。
虽然这次的限高令取消了,但万达面临的债务压力确实不小。
截至今年9月,大连万达集团已有10条被执行人信息,累计被执行金额超76亿元。
股权冻结情况更为突出,目前共有47条股权冻结信息。
其中,9月初北京金融法院冻结的两项股权标的额超94亿元,冻结期限三年。
这些数字背后,是万达正在经历的一场资金链危机。
为缓解流动性压力,王健林不得不大规模出售资产。
今年5月,太盟、腾讯、京东等联合体收购了万达商管旗下48座万达广场,交易规模达500亿元。
这是继2024年出售26座万达广场后的又一轮大规模资产处置。
军旅出身的王健林向来以铁腕著称,甩卖起来也杀伐果断。
有统计显示,2024年和2025年,万达累计处置资产超900亿元,早年的“多元化”已瘦身成“商管+文旅”两根硬骨头。
如今已经71岁的王健林,最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早已没了当年的意气风发。
有网友评论:“70岁还在卖资产还债,不逃不躲,比耍无赖的强太多。”
“至少守住了不烂尾、不欠薪的底线,算个体面人。”
这些评论背后,是公众对王健林承担责任态度的一种认可。
这次王健林的“限高”风波,虽然很快解除,却折射出中国房地产行业大佬们的普遍困境。
从“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的豪言壮语,到如今被1.86亿元难住的限高令,王健林的起伏轨迹,可以说是中国房地产行业从狂热走向理性整个周期的一个缩影。
那种“高杠杆、高周转、高回报”的快速扩张模式,已成明日黄花。
王健林有一句名言:“优秀的企业要在好的时候做最坏的打算,在坏的时候做最好的安排。”
![]()
他还对下属说过:“别跟我谈规模,先谈下个月利息够不够。”
这种先见之明,使得万达能够在危机中获得喘息机会,但王健林显然还是低估了行业变迁的力度与速度。
限高令虽然“闪退”,王健林的还债之路仍要继续。
个人魄力终究难以逆转行业和时代的洪流。
即便是商业大佬,可能也需要艰难翻越。
当初搭过的时代红利便车,成为如今的“压力山大”。
面对行业趋势,纵使王健林也不得不低头。
真正的企业家精神,不仅在于顺境中乘风破浪、高歌猛进,更在于逆境中坚守阵地、负重前行。
当行业红利消退、债务压顶、信用冻结、资产缩水,他们选择不退、不逃、不躲、不甩锅。
这是一种担当,也是一种承诺。
王健林的还债历程,留下一个行业转折时点上的背影,也为更多企业家提供一个值得参照的样本。
商业世界不相信眼泪,更相信现金流与偿债能力。
但在市场规则之外,还有一些不成文的评价准则:担当比聪明更重要,信誉比规模更持久
如今,王健林的“限高”措施已成过去式,但万达的债务压力依然存在。
这场商业大戏,还在继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