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明朝那些事儿,大家肯定都听说过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蒙古人抓了去当俘虏,那叫一个丢人。
可你听说过应州大捷吗?这场仗号称双方投入十万大军,从早砍到晚,整整打了五天,结果史书上记载双方加起来才死了67个人。
![]()
这数字看着是不是跟闹着玩似的?难道古代打仗真就是摆摆样子,大家客客气气你来我往?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提起明武宗朱厚照,大多数人的印象就是个不务正业的昏君。
这位爷确实有点不走寻常路,当了皇帝后经常不去上早朝,搞得满朝文武大臣怨声载道。
史书里对他的评价也不怎么样,说他贪玩好色,整天琢磨着往宫外跑。
朱厚照刚登基那会儿,还真挺靠谱。
![]()
他整顿朝政,清理贪官,明朝在他手里确实有起色。
边关的将士们也能按时拿到军饷,该修的城墙也修了起来。
可这个好势头没保持多久,这位年轻皇帝就开始显露出他那不安分的性子。
文官们最看不惯他的就是不按规矩办事。
皇帝该在紫禁城里批奏折见大臣,他偏要跑到西苑去住。
大臣们说他不该亲自带兵打仗,他偏偏披甲上阵。
这种种行为在那些读圣贤书的文人眼里,简直就是胡闹。
![]()
朱厚照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喜欢军事。
他不光爱听打仗的故事,还真想自己上战场试试。
这在当时的大臣们看来简直不可理喻。
你一个皇帝,好好在宫里待着不行吗?非要学那些武将舞刀弄枪?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
正德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517年,北方传来消息,蒙古人要打过来了。
这次领头的是达延汗,此人可不简单。
![]()
他16岁就开始掌权,一上台就四处征战,硬是把四分五裂的蒙古各部统一起来。
这个达延汗在位38年,把漠南蒙古重新拧成一股绳,蒙古势力又强大起来。
达延汗这次来势汹汹,据说带了五六万大军直扑明朝边境。
明朝在应州一带的守军才两万人,这仗怎么看都不好打。
消息传到京城,满朝文武都慌了神。
有人主张坚守不出,有人建议调集各路援军,还有人觉得应该议和。
朱厚照听到这个消息,眼睛都亮了。
他等这个机会等了好久,总算可以名正言顺地出去打一仗了。
文官们当然不同意,跪在地上劝了一茬又一茬。
![]()
有的说皇帝不能离开京城,有的说万一打输了怎么办,还有的直接搬出祖宗家法来说事。
朱厚照根本不听这一套。
他下令准备出征,还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朱寿",说自己这次是以大将军的身份出征,不是以皇帝身份去的。
这个说法当然骗不了谁,可朱厚照就是要这么干。
朱厚照带着大军出发了,这次出征他做了个决定,不带那些负责记录的文官。
这个决定后来被证明影响巨大,直接导致这场大战的真实情况变成了一笔糊涂账。
![]()
明朝有个规矩,皇帝干什么事都要有起居注官在旁边记录。
这些文官就像现在的记者,皇帝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都得详细记下来。
可朱厚照觉得这些人太碍事,打仗的时候还要顾及他们的安全,索性一个不带。
大军行进途中,朱厚照亲自检查军备,视察防御工事。
他不是骑着高头大马指挥,而是真的穿上铠甲,拿着武器,跟普通士兵一样训练。
这种作风让军中将士们都很佩服,这个皇帝看来是真想打仗,不是来走过场的。
到了应州附近,蒙古大军已经扎下营寨。
![]()
探子回报说对方人马众多,旌旗蔽日。
明军这边虽然陆续有援军赶到,可总兵力还是处于劣势。
朱厚照倒是不慌,他把各路将领召集起来,商量作战方案。
战斗打响了。
明军采取守势,依托有利地形抵挡蒙古骑兵的冲击。
蒙古人善于骑射,来去如风,但攻坚能力有限。
双方就这么在应州城外较上了劲。
![]()
第一天的战斗从早上打到下午,箭矢像雨点一样飞来飞去。
明军弓箭手和火器手配合作战,蒙古骑兵一波又一波冲上来,又一波又一波被打退。
朱厚照真的站在前线指挥,他穿着铠甲,举着望远镜观察战场形势,不时下达作战命令。
蒙古军队发现明军这次不一样,防守特别顽强。
他们试图从侧翼包抄,结果明军早有准备,几路援军及时赶到堵住缺口。
战场上喊杀声震天,战马嘶鸣,刀剑碰撞的声音不绝于耳。
第二天、第三天,战斗继续。
双方你来我往,谁也占不到便宜。
蒙古人攻不进去,明军也不敢贸然出击。
![]()
朱厚照亲自指挥火炮轰击敌军阵地,明军的火器在这场战斗中发挥了作用,蒙古骑兵对火炮还是很忌惮的。
到了第四天,战况进入白热化。
蒙古军队发起更猛烈的攻势,明显是想速战速决。
明军阵地几次险些被突破,关键时刻朱厚照亲自带着预备队冲上去稳住阵脚。
这个场面要是被文官们看见,估计得当场吓晕过去。
第五天,蒙古军队突然开始撤退。
可能是久攻不下,军心动摇,也可能是粮草不继,达延汗下令撤军。
![]()
明军见敌人退却,立刻组织追击。
追到半路,天突然刮起大风,黑雾弥漫,能见度极低,明军只好停止追击。
战斗结束了,明军取得胜利。
朱厚照兴高采烈地回到京城,向文武百官宣布这次大捷。
可问题来了,这么大规模的战斗,史官们记录下来的伤亡数字却少得可怜。
根据明朝官方史书记载,应州大捷中明军阵亡52人,蒙古军队阵亡15人,加起来才67人。
这数字一出来,后世史学家都傻眼了。
![]()
十万大军打了五天,才死了67个人?这是打仗还是过家家?
有人算了笔账,按照这个伤亡比例,这场战斗的激烈程度还不如村里两伙人打群架。
可实际情况真的如此吗?肯定不是。
那为什么史书会这么记载呢?
朱厚照后期基本不上朝,文官们对他意见很大。
皇帝不听话,那就在史书里给你抹黑。
你不是说打了大胜仗吗?行,我就给你记个死了几十个人,看你这个胜仗还有什么脸吹。
![]()
朱厚照御驾亲征不带文官,导致整个战斗过程没有详细记录。
回京后只有他和将领们的口述,文官们根本不相信。
他们觉得皇帝在吹牛,那些武将也跟着胡说八道。
既然不相信,那就随便记个数字应付了事。
还有个更狠的说法,说史书被清朝人改过了。
满清入关后,对明朝的各种典籍进行了大规模销毁和篡改。
康熙年间重新编纂明史,那些满族史官对明朝当然没什么好感。
![]()
清朝人编明史的时候,故意丑化明朝皇帝。
朱厚照本来就不受文官待见,记载本来就不太好,清朝人一改更是雪上加霜。
应州大捷这么重要的胜利,被他们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伤亡数字也写得极其夸张。
这种做法很好理解,清朝要证明自己取代明朝是天命所归。
如果明朝皇帝太厉害,明朝军队太能打,那清朝怎么圆这个逻辑?所以必须贬低明朝,把明朝写得一无是处,这样才能衬托出清朝的正统性。
有学者研究后认为,应州大捷的真实伤亡应该是明军损失五分之二,蒙古军队损失十分之六。
按照这个比例算,明军可能伤亡四千人左右,歼敌三万多人。
![]()
这个数字就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了,五天激战,双方都付出惨重代价。
应州大捷对明朝意义重大。
这一战打掉了蒙古人的嚣张气焰,达延汗战后不久就去世了。
他一死,好不容易统一起来的漠南蒙古又分裂了,各部落又开始各自为政。
明朝北方边境压力大大减轻。
此后几十年里,蒙古再也没能组织起像样的大规模进攻。
![]()
边关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不用年年担心蒙古人来抢劫。
这份安宁,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应州大捷。
朱厚照这个皇帝虽然毛病不少,可在军事上确实有两把刷子。
他不是那种只会纸上谈兵的文人皇帝,是真敢上战场拼命的。
这种精神在明朝皇帝里还真不多见,毕竟明英宗土木堡的教训摆在那儿,谁还敢轻易御驾亲征?
朱厚照在位16年,前期励精图治,后期虽然不上朝,可国家也没乱成什么样。
该打的仗打了,该管的事也管了,只是方式方法跟传统皇帝不太一样。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这个皇帝做的还算不错,至少没把明朝折腾垮。
![]()
应州大捷的真相可能永远无法完全还原,毕竟当时的详细记录已经不存在了。
可从各方面分析来看,这场战斗绝不是史书上记载的那么简单。
67个人的伤亡数字,明显不符合逻辑,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原因。
一场十万人参与的大战,被史书记录成只死了67人,这本身就说明很多问题。
朱厚照虽然不是完美的皇帝,可应州大捷确实是他打出来的胜利。
文官们的偏见,清朝人的篡改,让这段历史变得面目全非。
![]()
真实的战场上,明军将士浴血奋战,用生命换来了边境的安宁,他们不该被这样轻视。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吊诡,真相被层层掩盖,后人只能从字里行间去猜测当年的真实情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