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里的一个讨论,大概意思是甲(假)方给的工艺,然后重复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大杂质,不知道杂质怎么产生的,杂质是什么?
![]()
所以今天聊一聊遇到这种情况,尤其是在工厂工艺时遇到该怎么办呢?
解决手段大概如下:
一、检查所有的原材料,排除是不是化合物不纯带来的。
在工厂做工艺的朋友对这个门清,事实上,我之前东家要求车间大生产的每一批原物料都要在实验室水平验证,确定产品收率、纯度、残渣、最大单杂等都在规定范围内,才允许车间投料使用。
(注:除非是同一个厂,同一批次,同样时间段送过来的 )
二、做空白实验,排除背景反应;
甲方的工艺有多假是一个玄学问题,没必要死磕这种问题。
一个新工艺,首先要排除背景反应,如前面图中的克莱森缩合,最起码要做的空白实验包括:
①不加碱;
②不加烷基酯;
③不加苯乙酮;
④换一瓶溶剂( 溶剂有没有参与,或溶剂被污染 );
三、做对照实验,是不是参数有问题;
首先要排除人为因素,可以换人做,也可以同时连续三批,是不是结果都一样。
其次加料方式影响特别大,我们之前就分享过克莱森缩合的姊妹篇:
四、做破坏性实验,是不是控制没做好;
破坏性实验一般包括水,氧,温度,反应时间,以及带有破坏意义的后处理方式等。
可以通过加点水,敞口反应,提高问题,延长反应试验等方式进行。
在这种条件下去观察杂质变化。
五、机理的角度去分析验证
是时候把这篇文章拿出来了。
如果机理学得好,完全可以从机理的方向推到杂质是什么,用液质看分子量或者纯化出来NMR来佐证。
真正的高手会从机理的角度去想该怎么控制。
以上,一点经验之谈,如有遗漏,欢迎大家补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