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在中国贵州省西北部的乡村地区有一些村寨,村寨里的男女老少,都喜欢穿着青色的大襟短衣。
如果村民们拿出他们的身份证,人们都会对民族一栏的内容感到惊讶,这些村民的身份证上明确写着他们的民族——“穿青人”。
在中国官方公布的56个民族列表中,是没有“穿青人”这个民族的。
这不由得让人感到奇怪,既然“穿青人”不在官方公布的民族列表中,为什么这些村民的身份证上会印上“穿青人”的字样呢?
![]()
一、官方知晓的特定人群
其实,能在身份管理中给予明确的标志,说明国家是知道“穿青人”这个民族的。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公布,我国境内的穿青人人口规模约为67万人,他们主要居住在贵州省西北部地区。
显而易见,无论是在身份管理,还是在人口普查中,国家是知道“穿青人”这一个民族的,那么为什么“穿青人”不在56个民族列表中呢?
这就需要回溯到新中国刚建立时的民族政策,上世纪50年代,为了贯彻民族平等政策,国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工作。
民族识别工作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确认的民族要符合四大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
如果要确认少数民族身份,就需要深入各地进行一系列复杂的调查,这也是“穿青人”未被确认的主要原因。
彼时,关于“穿青人”是否属于少数民族,识别工作组认为该民族的主体是明清时期迁入贵州地区的汉族移民后代。
他们迁入贵州的偏僻山区,经过数百年的生活演变,他们与当地的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交流的过程中,吸收了其他少数民族的一些文化元素,形成了一些独特之处。
这也就说明“穿青人”的语言、服饰和习俗既与汉族不同,又与其他少数民族不同。
不过,“穿青人”的族群社会结构、文化根基与汉族还是非常相似的,只能说明他们是汉族中独特的一种群体,不属于是一个新的民族。
![]()
这也造成了“穿青人”不属于56个少数民族列表,但是是官方知晓的特定人群的结果。
二、有趣的风俗故事
虽然,“穿青人”的文化根基与汉族极为相似,但是数百年的生活也让他们演变出了与汉族不一样的特点。
传说在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派出麾下将领傅友德,征讨元朝在云南地区的残余势力。
当明军路过贵州的时候,许多来自湖广等地的汉族军人留守,进行“屯垦戍边”。
随着这批人在贵州地区安家立业,他们在偏僻的山区与周围彝族、苗族通婚、通商,见识到了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一边吸收一边改良,形成了“穿青人”这一群体。
“穿青人”的传统婚俗保留了大量古老的礼仪,他们有“姑表婚”优先的风俗,舅舅家的儿子有优先娶姑姑家女儿的权利。
![]()
在穿青人的婚嫁习俗中,他们有非常热闹的“打亲”和“抹花脸”的环节,当迎亲队伍走到女方村寨的时候,女方寨子里的青年男女会拿着竹条倾巢而出。
他们脸上挂着笑意,嬉笑着举起手中的竹条开始“抽打”迎亲的媒人与新郎的同伴,竹条带着祝福抽打在迎亲的队伍身上,希望可以打掉“晦气”,迎来新生活。
除此之外,寨子里的青年男女还会拿出早就准备好的锅底灰,趁着迎亲队伍不注意,举起沾满锅底灰的手给迎亲者们抹花脸。
男方亲戚与女方亲戚笑闹在一起,用穿青人独特的婚嫁习俗,为新婚夫妻献上自己的祝福。
“打亲”与“抹花脸”,是穿青人婚嫁习俗中最具有人情味的环节之一。
![]()
男方女方家中无论远近的青年男女围在一起,用独特的方式献上纯粹的祝福,庆祝新人喜结连理。
穿青人的民族习俗中有对族人的祝福,也有对自然的感恩。
在穿青人的村寨中流传着一个传说,他们的祖先曾经在深山迷失了方向,得到了“山魈”的引导和帮助才得以回家。
祖先们为了纪念这位“引路神”,创造了一种猴棍舞,他们在舞蹈中模仿山魈在林中攀援、嬉戏的模样,在“庆五显坛”的祭祀活动中献上舞蹈。
如今,在贵州的山区内还有穿青人的身影,他们生活在秀美的山川之中,守护着属于自己的净土。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志·民族志》
2.《织金县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