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深夜,波兰总理图斯克突然宣布,重新开放与白俄罗斯的边境口岸,这意味着,被波兰一手关停、令全球物流紧张的中欧班列,终于可以恢复通行。
消息一出,欧洲不少企业长舒一口气,中国方面也同步调整了部分货运安排。
可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
此次关停的直接导火索,是波兰 7 月以 “防范边境安全风险” 为由,单方面暂停该口岸铁路货运通行。数据显示,该口岸是中欧班列北线(中国 - 哈萨克斯坦 - 俄罗斯 - 白俄罗斯 - 波兰 - 德国)的关键节点,承担着约 35% 的北线班列过境量。
关停期间,中欧班列不得不绕行南线(中国 - 中亚 - 土耳其 - 匈牙利)或西线(中国 - 俄罗斯 - 芬兰 - 瑞典),不仅使单程运输时间从 12 天延长至 18-22 天,每列集装箱的绕行成本也增加约 1.2 万美元。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数据显示,7-9 月中欧班列开行量同比下降 19%,其中北线开行量锐减 42%,大量涉及汽车零部件、电子设备的跨境订单被迫延迟交付。
![]()
波兰的放行决定,背后是欧洲企业的密集施压。德国汽车工业协会 9 月上旬致函波兰政府,警告口岸关停已导致德国大众、宝马等企业在中东欧的工厂出现零部件短缺,部分生产线被迫减产;法国外贸银行测算,若口岸持续关停至 10 月,欧洲制造业将面临超 28 亿欧元的直接损失。图斯克在声明中虽仍强调 “边境安全管控不会放松”,但也承认 “考虑到欧洲企业的经济诉求,需在安全与贸易间寻求平衡”。
![]()
9月25日清晨,首列恢复通行的中欧班列(成都 - 罗兹)已从科兹洛维奇口岸入境波兰,列车搭载的 41 个集装箱内,既有中国生产的笔记本电脑主板,也有欧洲企业急需的汽车变速箱零件。中国铁路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同步调整运输计划,预计 10 月北线中欧班列开行量将恢复至关停前的 85%,逐步消化此前积压的约 300 列货运订单。
![]()
波兰提出的 “附加要求”
就在中欧班列恢复通行的次日,波兰基础设施部向中国铁路部门及中欧班列运营企业发出书面函件,提出三项 “新要求”,将博弈从 “是否放行” 推向 “如何通行” 的新阶段。
第一项要求聚焦 “运输份额分配”,函件提出未来通过波兰过境的中欧班列,需将至少 25% 的货运舱位优先分配给波兰本土物流企业,且波兰企业参与的运输环节(如装卸、短途转运)收费标准需由波兰运输管理局核定。波兰基础设施部长安杰伊・阿达姆契克在后续记者会上解释,这一要求是为 “保障波兰物流企业的合理权益”,但中欧班列运营企业普遍认为,强制分配舱位将打破市场化调度规则,可能导致舱位利用率下降。
![]()
第二项要求涉及 “安全检查费用”,波兰提出自 10 月 1 日起,对过境中欧班列的每节集装箱收取 200 欧元的 “额外安全检查费”,费用需由中方运营企业承担。波兰海关数据显示,2024 年通过该口岸的中欧班列集装箱达 18.7 万个,若按此标准收费,每年将新增约 3740 万欧元收入。中方回应称,此前双方已约定安全检查费用纳入常规过境成本,新增收费缺乏协议依据,可能构成变相贸易壁垒。
![]()
第三项要求则指向 “数据共享”,波兰要求中欧班列运营企业提供每批货物的详细清单(包括货主信息、商品编码、途经国家等),且需接入波兰海关的 “跨境货运数据平台”。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跨境物流专业委员会指出,此类数据涉及企业商业机密,需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协商数据共享范围,直接要求接入平台的做法不符合国际货运数据交换惯例。
![]()
欧洲内部的分歧
波兰的 “新要求” 在欧洲内部引发分化。匈牙利、斯洛伐克等中东欧国家公开支持,匈牙利外交部长西雅尔多表示 “理解波兰维护本土企业利益的诉求”,并暗示可能推动欧盟层面制定 “统一的中欧班列过境规则”;这些国家的物流企业希望借助波兰的要求,获得更多中欧班列的合作机会,打破当前德国、荷兰企业主导的过境服务格局。
![]()
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则持反对态度。德国联邦交通部长沃尔克・维辛在 9 月 27 日的欧盟交通理事会上直言,波兰的附加要求 “可能破坏中欧班列的市场化运作,推高欧洲企业的进口成本”;德国铁路公司更是直接表态,若波兰强制实施舱位分配要求,将考虑调整中欧班列在德国的集散路线,减少经波兰过境的班次。
![]()
欧盟层面的态度则相对谨慎。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安娜・科恩 - 本迪特表示,已注意到波兰的要求,将 “在尊重成员国主权与维护欧盟统一市场规则的前提下,推动中波双方对话”。但欧盟内部尚未就中欧班列过境规则形成统一立场,此前 2024 年提出的《中欧班列欧盟协调框架》因成员国分歧较大,至今仍处于草案阶段。
![]()
中方的应对
面对波兰的 “新要求”,中方采取 “对话协商 + 通道备份” 的双重策略。9 月 28 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与波兰基础设施部举行视频会谈,中方代表明确表示,支持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协商过境安排,但反对 “单方面附加不合理条件”,并提出建立 “中波中欧班列过境协调机制”,定期沟通舱位调度、费用标准等问题。
同时,中方进一步加快中欧班列多元通道的建设,降低对单一通道的依赖。在南线,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合作升级了阿拉木图 - 伊斯坦布尔铁路干线,9 月新增 2 条定点班列线路,使南线通行能力提升 20%;在西线,中国与俄罗斯、芬兰签署《北极铁路货运合作备忘录》,计划 2026 年开通 “中国 - 圣彼得堡 - 赫尔辛基” 冷链班列,主要运输生鲜食品与药品。
![]()
物流格局的长期影响
波兰此次 “放行后提要求” 的举动,折射出中欧班列发展过程中 “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 的复杂交织。从短期看,班列的恢复通行缓解了欧洲企业的燃眉之急,也为中波协商创造了空间;但波兰的 “新要求” 若实施,可能成为其他中东欧国家效仿的先例,增加中欧班列的过境成本与不确定性。
![]()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2025 年中欧班列发展报告》指出,未来中欧班列的核心挑战已从 “通道建设” 转向 “规则协调”,需推动建立涵盖过境国、运营企业、货主的多方协商机制,明确费用标准、舱位调度、数据安全等关键问题的规则框架。报告预测,若中波能就过境规则达成共识,2026 年中欧班列开行量有望突破 2 万列,同比增长 15%;若分歧持续,北线通道的不确定性将促使更多班列转向南线,推动中亚 - 中东欧物流通道的进一步升级。
![]()
结语:
对波兰而言,其 “新要求” 的实质是在安全与经济利益间寻找平衡点 —— 既想通过管控边境彰显主权,又不愿失去中欧班列带来的物流红利。但单方面附加条件的做法,可能反而削弱其作为中欧物流枢纽的竞争力,毕竟中东欧国家中,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捷克的布拉格都在积极争取中欧班列过境份额,波兰若过度强调自身诉求,可能导致班列资源分流。
参考信源: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