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明与春娇,AI看小刀!
今天本来安心摸鱼,不打算更新
 ![]()
但看到这个新闻,值得说说。
一个特斯拉的技术员,叫彼得·亨特多布勒,在加州一个工厂里,被一台有故障的机器人给“袭击”了。
 ![]()
根据民事诉状,事故发生时欣特尔多布勒正在协助工程师拆卸一台位于 Model 3生产线上的大型机器人。诉状描述,当工程师试图“拆除机器人 底座的电机以接触其内部线缆组件”时,机器人的手臂突然毫无预兆地松 脱。
这次松脱既有机械臂自身的动力,再加上约8000磅重的平衡重物的作用 力。机械臂以巨大力量撞向欣特尔多布勒,导致他摔倒在地、失去意识, 并造成了严重伤害。
8000磅是啥概念?3.6吨,奔驰大G才2.6吨。
彼得身受重伤,现在医疗费已经花了100万美元,未来还得再花600万美元。
他把特斯拉和那台机器人的制造商,发那科美国公司,都告上了法庭,索赔5100万美元。
 ![]()
从技术角度讲,这台机器人,其实就是个典型的工业机器人。它没有所谓的“自主意识”,更不会“主动攻击”人类。
它的工作原理,就像一个超大的、能移动的车间机床,按照固定的代码执行任务,重复同样的动作。
它之所以会伤人,无非就是三个原因:程序错了、传感器瞎了、安全系统废了。
这事儿说来跟什么“AI觉醒”“机器人反抗”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它就是一起纯粹的工程事故。
但是,美国媒体可不这么看。
他们给这事儿起了个特别唬人的标题——“机器人袭击”。
 ![]()
这几个字一出来,性质立刻就变了。
一个机械故障,瞬间升级成“人类与机器的战争”。公众一听,立马就紧张了。
这就跟我们看到一个无人驾驶车撞了人,立马就觉得“自动驾驶不靠谱”是一个道理。
这其实反应出大家的一种不安情绪,对未来的恐惧。
赛博朋克是一种科幻流派,描绘了一个“高科技,低生活”的世界,就是这个让人有点恐惧的未来。在这个世界里,科技高度发达,但社会贫富差距巨大,充满混乱。它探讨了人与机器的界限模糊,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会矛盾和伦理困境。
我们一边在享受AI和自动化带来的便利,一边又在内心深处,对这些“铁皮人”充满了不信任。
我们担心,有一天,这些听话的工具,会不会反过来控制我们,甚至伤害我们。
新闻里还提到了另外一个数据。
从2021年到2025年,美国企业已经发生了至少41起与机器人相关的死亡事故。
41条鲜活的生命,因为机器而逝去。
当我们大规模拥抱自动化的时候,必须得把安全摆在第一位。
不是说技术不重要,而是说,技术不能脱离伦理和安全。不然,我们造出来的,不是“解放生产力”的工具,而是“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危险品。
再扯远点,如果今天伤人的是个AI自主机器人,那这事儿就更复杂了。
这种机器人,跟工业机器人可不一样。它有复杂的决策和学习能力。
宇树的机器人很火,我们会刷到很多宇树机器人遭“飞踹”“围殴”的视频
 ![]()
底下留言都自动带入了机器人共情心理:
 ![]()
这些想法,在科幻作品中非常常见,比如《我,机器人》和《终结者》系列。在这些作品中,AI拥有了自主意识,能够理解并反抗人类的压迫。
但目前阶段,当前的AI技术,其核心是模式识别和数据处理,而不是自我意识的产生。
模式识别: AI通过分析海量数据,学习如何识别特定的模式。当它看到宇树机器人被踢时,它识别出“踢腿”这一动作和“机器人跌倒”这一结果,并将这些模式与“暴力测试”这个标签联系起来,不会认为是人类在虐待机器人,没有同情这种情绪。
数据处理: 它的任务是根据这些数据,优化自己的行为,以更好地完成任务。比如,如果它被设定为“保持平衡”,它会学习如何抵抗外部作用力,以便自己不摔倒。它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执行任务,而不是出于任何情感上的反击。
如果它真的伤人,可能不是因为程序错了,而是因为它的“认知”错了。
比如,一个送货机器人,为了不耽误时间,可能会把挡在路上的老人当成一个“障碍物”而选择绕过,但绕行的轨迹却恰好撞到了旁边的小孩。
你看,这里没有程序错误,也没有传感器失灵,而是决策模型在面对复杂情况时,做出了一个不符合人类道德准则的判断。
这就进入了哲学的范畴。
我们现在经常讨论的“机器人三定律”,也就是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提出来的,说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必须服从人类命令,要保护自己。
但说句大实话,这三条定律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实现。
它更像是我们给技术定下的一个道德框架,而不是能写进代码里的法律条文。
因为,在现实世界里,“不伤害”的定义太复杂了。一个自动驾驶汽车,为了避开撞上行人的风险,急转弯撞上护栏,导致车内乘客受伤。它到底有没有“伤害”人类?
这是一个永远争论不休的问题。
所以,与其指望机器人自己遵守什么“定律”,不如把精力放在完善人类的监管和法律上。
当下的重点,不是去给AI上“道德课”,而是去给AI的开发者和使用者,上“法律和安全课”。
再实用点说,如果大家真被AI自主机器人袭击,有几件事儿可以做:
一,尽快离开机器人的活动范围,脱离危险区域。
二,如果机器人有明显的物理紧急停止按钮(通常是红色、蘑菇状),请立即按下。有些家庭机器人或服务型机器人可能也配有这类按钮。
三,立即呼救,并拨打急救电话。
跟工业机器人不一样,AI自主机器人可能没有明显的物理围栏或简单的断电装置,行动不可预测。真出事了,尽可能与它保持距离,并向周围的人求救。
技术进步的背后,从来都不是坦途。
在我们享受智能化的便利时,别忘了,每一个机器人背后,都必须有一套严谨的人类安全准则。制造机器人的企业,也应该给机器人设计一套应急瘫痪措施,避免程序出错,人类受伤害。
不然,我们离科幻片里那个“机器人与人争斗”的未来,可能真的就不远了。
今天就聊到这儿。大家怎么看这事儿?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也可以后台回复[机器人],了解更多AI和机器人知识。
(本文纯属解读,不构成任何法律意见,且不涉及任何政治或不健康内容。部分数据来源于公开新闻报道。)
不刷短视频,读我的公众号长文还读完了?您真是一股清流!如果觉得写得不错,欢迎点赞、在看、关注。如果有不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或者后台留言讨论。
我是刀哥,大厂工作过几年,现在是出海创业者,深入研究AI工具和AI编程。关注我,了解更多AI知识!我们下期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