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公布,202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49302元一年,折合到每个月也就四千出头,而如果再刷选掉那些拥有体制内岗位、企业管理岗位的人,把范围缩小到打工人群体,那么更接近底层工资水平的中位数,就只有三千出头了。
也就是说,全国有一半以上的普通打工人月到手还不到3000元,有些甚至不到2500,时薪还没有停车位高。
可奇怪的地方是,以前年轻人动辄会上热搜的吐槽渐渐消失了,大家似乎接受了这种水平,不骂人了、不抱怨了、也不再热衷拉横幅喊涨工资了,这是为什么呢?
![]()
其实说白了,大家已经“适应”了,无所谓了。换句难听点儿的话,就是已经“麻了”。
这种“适应”并不是代表工资变高了,而是反映了两个现实。
第一个是整体就业环境确实在下行压力中显得紧张。
根据2024年统计口径,全国GDP全年增长5%,这个成绩看似达标,但细拆经济结构就会明白问题出在哪。
投资靠基建和政策托底,出口短期内还有支撑,但消费是持续不足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提到,中国当前的增长问题很大程度上卡在居民消费力不足上,而居民消费的核心就是收入水平受限。
所以,即便政策层面国家已经在不断强化就业优先与提高收入预期的导向,但现实里真正落到很多年轻人身上的,就是工资一般、房价高、选择有限。
![]()
第二个是,在这种环境里,年轻人慢慢意识到抱怨没有作用,与其反复发泄,还不如调整自己。
就业结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非私营单位是124110元,私营单位是69476元,平均到月才五到一万之间。
乍一看感觉不少,但拉高这个数的是头部行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业这些行业的人把工资中位数顶上去。
而更多普通服务业、制造业员工,月薪还是卡在三千到四千。
于是,面对这样的分层现实,年轻人没有选择,只能降低预期了。
![]()
可以说跟十年前相比,舆论场是发生了很大变化的。
过去互联网刚兴起的时候,年轻人会抱怨、用调侃去化解,喊口号要对抗“剥削”。
但后来大家逐渐发现,这种情绪发泄不会改变现实,还会削弱自己的精力。
再加上这几年灵活就业的扩张,外卖、网约车、线上直播和短带来了大量蓄水池式的岗位,虽然说不上体面,但能维持生活。
根据人社部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报告,2019到2024年间,新型灵活就业岗位占比已经上升到15.2%,而在求职者投递中占比更是高到36.4%。
这个比例说明,灵活就业已经成为就业的稳定器,与传统工厂、写字楼里的岗位相比,这种工作门槛低、进入容易、自由度高,很多人干惯了,不会再奢望稳定和高收入,心态自然而然就调整了。
![]()
换句话说,过去国企铁饭碗是稀缺品,现在外卖和直播就是新的“兜底”。能天天吃上饭,不欠债,这就是一种安全感。
这其实对应着一个结构性转变。
国家就业结构显示,服务业占比逐年提升,2023年服务业就业已经接近占全国的48%,而制造业就业吸纳能力持续下滑。
这意味着更多年轻人被迫流向零售、娱乐、外卖、快递这些岗位。虽然收入低但门槛也低,吸收就业的弹性大,不至于没有活干。
再叠加2024年官方统计显示,我国城乡就业人口依然保持在高位,调查失业率均值5%左右,宏观层面就业不算恶化,但微观个体的收入增长停滞,形成了“有工作但不挣钱”的尴尬局面。
![]()
也就是说,统计数据宏观上看没问题,微观上每个人感受到的艰难却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年轻人逐渐不再通过抱怨寻找心理平衡,而是默认自己就是那个分母,躺下来接受。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人心态的变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也有关系。
这几年国家医保体系、社保体系不断强化,多次降低失业保险费率,向劳动者发放补贴。
比如2024年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为企业降本859亿元,还帮助困难人员就业84万人。
这些政策虽不能立刻把工资涨上去,却让年轻人看到,社会并没有抛弃他们,至少保障兜底有效。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对现实的忍受度变大了,因为再苦日子也知道哪怕掉下去,还不至于万劫不复。
这种社会安全感的边际提升,换来的就是少一点愤怒,多一点务实。
![]()
还有一个新趋势是,蓝领岗位正在升级。
2024年蓝领平均月收入已经超过6100元,而部分如新能源运维、货车司机、月嫂等岗位,收入比白领还要高。
这让年轻人看清了一个现实,拼命“卷”考研考公不一定是唯一的出路,反而去技能型岗位、技术蓝领行业,可能更有市场。
而这些岗位,不少集中在制造业升级、绿色产业等领域,跟政策导向高度一致。
也就是说,年轻人的策略逐渐由“反抗”变成“迁移”,一部分人选择转向新兴岗位,另一部分继续留在传统岗位,但都少了抱怨,因为社会路径打开了一些选项。
在疫情冲击后的三年,中国城镇就业人口减少4700万的巨大缺口,很快就通过灵活就业和返乡务农部分消化掉,这其实说明经济的韧性很强。
![]()
年轻人不卷不骂,不代表没有问题,而是用一种新的方式去共存,比如兼职多份工作,利用数字经济增加收入,反而形成一种“多元就业”的新常态。
归根结底,3000元工资不再被抱怨,不是年轻人变得没追求了,而是三点原因。
一,经济结构和产业分工决定了大多数岗位收入水平有限,个人再怎么抱怨也不会改写这个大盘。
二,灵活就业、平台经济吸收了大量劳动力,让年轻人在低工资下至少有稳定感,发泄情绪的欲望降低。
三,国家持续通过就业优先、收入预期改善和社会保障兜底,缓解了现实焦虑,让年轻人逐步把情绪转为务实行动。
总的来说,钱还是不多的,但社会总体在向前走,这种心态的转变,或许反而是年轻人未来社会韧性的一个体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