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两国在导弹这块儿又较上劲了。中国那边在9月3日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把东风-5C导弹亮出来了。射程超12000公里,基本上能打到地球上大部分地方,包括美国本土。要知道,这导弹是液体燃料的,还能带多个弹头,技术上升级了不少。
以前的东风-5系列从1971年就开始测试,到1980年才正式服役,现在的C型是2017年左右测试的版本,最近在阅兵上战士装备。射程这么远,意味着中国核力量覆盖能力更强了,从大西洋方向都能威胁到美国东海岸,这让美方的防御系统有点捉襟见肘。因为美国反导重点一直是北极和太平洋那边,大西洋相对弱一些。
美国人一看这情况,当然坐不住了。没过多久,就在9月17日到21日这四天里,美海军从一艘俄亥俄级核潜艇上连射了四枚三叉戟II D5LE导弹。这些导弹是从佛罗里达海岸外的大西洋海域发射的,没带核弹头,但飞行的距离和路径都够劲,展示了海基核力量的实力。三叉戟II是美国海军的主力洲际导弹,从1989年服役到现在,测试成功率高得吓人,总共197次成功发射。这次连射四枚,是计划内的测试,但时机选得巧,正好在中国阅兵后不久。海军说这不是针对当前世界事件的,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在回应中国那边的导弹展示。毕竟,东风-5C的全球覆盖能力,直接戳中了美国核威慑的痛点。
![]()
这次导弹连射不是孤立的。美国海军的战略核潜艇部队,本来就靠这些三叉戟导弹维持威慑。俄亥俄级潜艇能带24枚导弹,水下隐蔽性强,这次测试验证了D5LE的寿命延长项目,确保到2040年还能用。相比之下,中国巨浪-3导弹射程9000到12000公里,装在094型核潜艇上,从南海或阿拉伯海就能覆盖美国本土。这让美国感受到压力,以前中国核潜艇得跑到地中海才能威胁美东,现在位置更灵活了。两国核力量的博弈,直接影响全球安全格局。美国通过这次试射,不仅秀了肌肉,还提醒盟国自己的海基打击能力强大。
中国在阅兵上展示了各种无人装备,像无人战车、水下潜航器,还有针对无人机群的激光武器。这些东西能代替士兵干危险活儿,在极端环境下精准打击。美国在无人领域起步早,有MQ-9无人机,在太平洋演习中用来侦察和打击,但最近中国进步快,技术上追上来了。未来战争可能不光是打导弹对轰,还得看无人机群的较量。两国都在投钱搞无人化体系,美国投资网络化作战,中国注重创新应用,这可能会改变战场规则。
![]()
特朗普在国防上动作多,推动太空部队成立,军费从2017年的6190亿美元涨到2025年的近万亿。他决策快,但也招来争议,比如金穹计划开支巨大,财政压力大。技术上,整合老旧系统是个难题,不同年代的设备得统一指挥。两国竞争扩展到高超音速领域,中国有东风-17这类导弹,美国在赶进度。核威慑平衡在变,以前美国优势大,现在中国核弹头从2016年的260个增到2024年的500个,发射井也多了。美方报告说中国在建新 发射井,表明姿态在转强硬。
![]()
未来战争格局确实生变。ICBM进步让大国对抗更复杂,不再是简单数量比拼,得看多样性和生存力。中国核力量现代化,添了DF-41和DF-27等新款,DF-5系列作为骨干,还在升级。美方回应是加强防御,金穹计划想建四层系统,包括太空导弹和激光,但风险高,成本不确定。专家说这可能引发军备竞赛,影响美中战略稳定。无人系统和高超音速武器是关键,谁先掌握,谁占上风。美国有经验优势,中国有后发劲头。两国都在准备高强度冲突,但核门槛高,实际打起来多是代理战或网络战。
特朗普遗产在国防改革上明显,任期内批准多项测试,确保核三叉戟可靠。但计划执行难,国会辩论资金来源,工程师得解决兼容问题。中国通过技术突破,向外发信号,未来主导权不只靠导弹,还得看多元作战理念。总之,这场较量是战略思维的比拼,谁平衡好传统核威慑和新战术,谁就能稳住地位。全球安全取决于两国怎么管住这股力量,避免擦枪走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