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浸大会计、经济及金融学系副教授麦萃才预计,下半年消费情况一般,会较第二季畅旺,这亦将支持本地经济。他相信,带动第二季出口表现的抢出口因素,会继续在第三季初段出现,因为中美继续就经贸问题谈判,有助商家抢出口,以应对包括美国年底的消费旺季需求,但部分出口需求或已在早前消化,相信是当局维持全年经济增长预测的原因。另外,他谈及楼市,他认为美联储局减息,港楼市有望止跌回升。
![]()
麦萃才
利率犹如楼市“关键东风”
麦萃才表示,本港楼市于2022年美国启动加息步伐以来,本港楼价已连续3年出现跌幅,今年跌势尚未结束,直至早前银行同业拆息下调,交投始见起色,令息口已成为楼市上升的“关键东风”。
他强调,美联储局落实减息,本港银行将跟随,令定期存款息率进一步下降,这有望吸引更多投资者入市买楼,全年楼价可望录得轻微升幅,冀望终止楼价跌势。
租金与定存有明显利差 增加入市吸引力
麦萃才继续表示,今年受惠于银行同业拆息(Hibor)显著下降,回落至2厘以下,出现供平过租的情况,买家加快入市,令楼市由4月起交投显著增加。
麦萃才称,利息成为楼价上升的“重要指标”,若美国落实减息步伐,今年全年楼价有望录得轻微升幅,以现时本港属于A类细单位(面积431平方呎以下),整体租金回报约为3.7厘,现时本港主要大型银行定期存款息率约1.7厘至1.8厘,两者存在明显差异,若美国联储局议息减息0.5厘,即定期存款息率进一步下降,投资者入市的吸引力将大幅提升,若减息只有0.25厘,影响则相对较少。
香港人并非难置业
近日国际公共政策顾问机构Demographia发布“国际楼价负担能力报告”,数据显示香港连续第15年居全球楼价最难负担城市榜首,楼价对收入比率回落至14.4倍,即一个家庭不吃不喝需要14.4年,才能在香港置业。
记者问报告是否显示香港人很难买楼,他说,报告虽然从一定角度反映了香港房价的难以负担,但不够全面。该报告所选择的95个城市,并非是世界性的,当中大部分都是美国、澳洲、欧洲等地的城市,而亚洲除香港特区及新加坡外,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等城市并不包含在内。
麦萃才又指出,虽然比率越高、负担越重,但并不等于负担重的地区,多数人都“无楼可住”而要露宿街头。“香港约有五成人口住在公屋、居屋等公营房屋内居住,收入超过一定水平则需找私人物业;而其他多数国家都没有公屋政策。”
“因此‘住’和‘拥有’物业是不一样的。”麦萃才说,部分公屋价格是市价的六至七折,若用住公屋价格的中位数来衡量楼价可负担水平,相关数字还会更低。此外,即使购买私楼,香港也会要求每月按揭供款在家庭入息的占比不超过五成,将家庭能否负担考虑在内。
他更强调,在房屋福利政策方面,港府近年来一直兴建公屋、过渡性房屋等,加快市民“上楼”时间;香港积极发展北部都会区,有望总共提供逾50万个新住宅单位。麦萃才表示,香港楼价高,并不意味着香港人“没地方住”,只是若将房屋当作投资来考虑,可能对一般家庭来说相对困难。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作者:本刊主笔 何洁霞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