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已经打了三年的俄乌战争,给外界留下了很多讨论点。对不少中国网友来说,俄军的表现似乎并不理想,尤其是后勤,经常被吐槽“不行”。有人甚至觉得,俄空天军完全没发挥出应有的制空优势,后方还时不时被乌军偷袭,都是后勤不给力的结果。
但有意思的是,最近出现了一个和这种看法完全不同的观点。被很多网友喷到烂的俄空天军后勤,其实是绝大多数国家都难以企及的水平,甚至包括了美军。
这话怎么理解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
最近,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公开讲话中提到,过去两周,俄军向乌克兰投放了大约2500枚滑翔导引炸弹。泽连斯基本来是想强调俄军空袭加剧,乌克兰压力越来越大。但反过来,这个数字也暴露了一个事实:俄罗斯空军能维持这样强度的轰炸,本身就说明他们有一套庞大的作战和后勤体系在支撑。
美国《福布斯》也报道过,俄军的苏-34机队,有时候一天能执行100架次以上的出击。亲俄媒体和自媒体的数据也差不多,说俄军每周能投掷1000枚炸弹以上。再对照泽连斯基说的“2500枚”,其实完全符合俄军的作战节奏。
我们简单算一下。两周2500枚,相当于一周1250枚。如果一架苏-34一次能挂4枚炸弹,那就需要出动300多架次。平均到每天,就是44架次左右。
问题来了。一天44架次是什么概念?如果每一架次需要两名飞行员,那就是将近90人。再算上训练、后备和轮换,前线光是飞行员就要过百。飞行员之外,地勤、维修、加油、挂弹,这些都需要大量人手。仅仅维持这样的出勤率,本身就是极大的考验。
![]()
很多人忽视的是,后勤不仅是人力,还包括飞机的可靠度。你如果战机老是坏,零件跟不上,根本不可能支撑这样密集的作战节奏。但俄军却做到了。
根据西方开源情报网站的统计,到2025年9月,俄军损失了37架苏-34。这大概占战前机队总数127架的三成。损失包括被击落、事故,还有一些是在基地被无人机袭击。三成听上去不少,但别忘了,他们是在实打实的高强度战争里维持出勤。这个比例放在现实战场,并不算夸张。
如果和美军战机对比,差距就更明显了。F-15自服役以来,一共损失了146架,主要是训练事故。F-35的情况更糟,自2018年以来,已经坠毁了11架。美国政府问责局的报告还指出,F-35的可用率常年低于55%,问题多得数不过来。这还是在美军所谓“和平时期”,并不是在高强度作战下。
![]()
相比之下,苏-34在实战中还能保持高出勤,损失率也没有高到不可接受的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
更关键的是,俄罗斯的产能能够不断补上损失。自2022年以来,俄罗斯联合飞机制造公司已经交付了15批次苏-34M,每批次至少4架。2022年交付2批,2024年交付6批,今年才过到9月,就已经交付了4批。除了补充前线损失,还能满足阿尔及利亚等国的订单需求。
所以,别看损失了三成机队,俄军依然能保持每周上千枚炸弹的投放量。这本身就是他们体系韧性的体现。长期以来,西方媒体喜欢把俄军描绘成“快撑不住了”,说空袭强度不可持续。但数据摆在这儿,恰好说明了相反的情况。真正吃紧的,其实是乌克兰的防空系统。面对滑翔炸弹和远程投放,拦截难度越来越高,消耗也越来越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