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看到一个有意思的事。
博主@武先生带孩子去景区旅游,雇了一个导游帮忙讲解。
他想:一来导游熟悉环境,比自己带着孩子瞎逛效率高;二来,导游的知识储备更丰富,也比父母讲得更有趣,孩子容易听进去。
唯一遗憾是,导游带的团成员比较多,十来个大人再加上几个家庭的孩子,队伍有些混乱,孩子难免有些磕绊。
而且团里一直跟着俩没有家长陪同的孩子,让武先生一度担心孩子是和家长走散了。
但是导游告诉武先生:那两个小女孩是蹭讲解的,她也没办法。
武先生表面没说什么,私底下却觉得:将来一定不让我的孩子这样“白嫖”。
因为不付出成本就获取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是不道德的。
但凡孩子想获取什么,就应该用对等的价格去交换。
景区人满为患,孩子别说看风景、品味历史了,能不能保护好自己都是问题。
更严重的是,孩子一旦习惯白嫖,将来的生活中迟早要吃大亏。
我们都能理解养孩子开销大,一些家庭习惯精打细算。
但孩子应有的教育不可缺失,千万不要培养孩子的白嫖气质。
![]()
![]()
喜欢白嫖的孩子
未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
社会学学者虹姑经过大量研究,得出一个结论:
“白嫖气质在我们社会学里面归结于贫困文化。我们不能培养孩子的白嫖气质,这是底层社会的文化特征。”
很多看似无伤大雅的小事,其实都在培养孩子的底层思维:
带孩子排队吃火锅,免费的零食和水果吃饱了,不再进店消费;
去景区、车站,谎报孩子的身高、年龄,蹭车票、蹭门票、蹭导游;
带孩子跟小伙伴玩,总吃别人的零食、玩别人的玩具,自己却什么都不分享……
钻平台的空子,也占尽了朋友的便宜,被这样教育着长大的孩子,长大也不会有什么出息。
西安一所211高校有两名女生,在网上找枪手代做毕业设计。
两人与枪手一番讨价还价之后,定好了代做的价格。
在此期间,两人多次要求枪手修改设计方案,枪手为了钱都答应了。
可这两人敲定了毕业设计后就钻平台漏洞,反把枪手举报了,并据此威胁枪手,索要代做设计的退款。
愤怒的枪手便把事情的经过曝光了,事情闹上了热搜,学校对这二人进行了留校察看一年的处分,其中一名同学还被取消了研究生推免资格。
聪明反被聪明误,算计别人反而害了自己。
![]()
风险管理师Mike翟说过:“生活中那些精于算计、总想着占别人便宜的人,最后往往并没有真正得到什么,因为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命运。”
白嫖看似不花一分钱,却消耗了孩子身上最宝贵的东西:声誉、人际关系、机遇,以及长期“拿来主义”而丧失的自我提升能力。
当孩子选择了白嫖,他就会习惯于走捷径,自己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锻炼,不但不利于自己的发展,还会损害自己的声誉。
习惯于白嫖的孩子,可以偶尔得手,但夜路走多了,总会遇见鬼,他不会一直幸运下去。
等他耗光了别人的忍耐、耗光了身边的资源,也就耗尽了此生的好运。
以白嫖为处世之道的孩子,未来不会有什么出息。
因为命运之神,从不垂青贪婪之人。
![]()
白嫖的每一分钱
都会以更大的代价偿还
心理学上有一个“滑坡效应”,坏事情一旦开始,便会导致更加糟糕、更难处理的后果。
孩子一旦尝到白嫖的甜头,他的眼界、信念、道德底线也都会不断降低,必然会遇到难以挽回的灾难。
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一个男孩总喜欢“借”同学的物品,借完不还。
同学索要自己的物品,他要么说“找不到了”,然后就不还了,要么不承认自己借过。
同桌不敢与他争执,就告诉了妈妈,妈妈联系了男孩家长。
男孩家长反而怪同桌妈妈小题大做,认为不过是一支铅笔、一块橡皮而已,不当回事。
家长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行为,男孩更加放肆了,除了“借”,后来甚至发展到不打招呼直接“拿”同学的物品,拿完就不给了。
有一天,他拿了体育委员的施莱德钢笔,拒绝归还。
体育委员想要抬手打他,他躲闪时撞到了教室的墙上,磕得头破血流,缝了好几针。
一个习惯于白嫖的孩子,家长可以不当回事,但别人不会惯着他。
孩子缺失的教育,迟早有一天会以血的教训报应在他自己身上。
孩子真正受益一生的,从来不是白嫖得来的某件有形物品,而是品行、品德这些无形的品质,这些才是他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信阳有个叫韩宇的男孩,骑车出门时发现电动车坏了,他去附近的修理店维修。
店主二话不说就抄起工具忙起来,还说是小问题,给他免费维修。
明明店主已经允许韩宇“白嫖”了,韩宇还是坚持付款:“叔叔,我身上只有5块钱,都给您,您做生意也不容易。”
店主维修完,韩宇扔下5块钱就骑车跑了。
![]()
《人民日报》报道了这件事,并称韩宇留下的5块钱是“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这种东西,是对别人劳动的尊重、服务的认可以及感恩,远远超过了5块钱的价值。
孩子从中收获的绝非一句好评,还有价值交换背后的公平、尊重,以及“享受了服务就必须付出”的交换精神,从一个消费者,转变为文明社会的参与者、创造者。
而被5元钱温暖的店主,想必下次也会拿出更好的服务惠及更多人。
如果说白嫖滋长的是贪欲,带来的快乐是转瞬即逝的,对孩子未来的人生不会有任何帮助;那么价值交换催生的就是慷慨、持续的快乐、不停向上的拼搏精神。
因为孩子用行动支持别人,自己也会获得与之相匹配的服务。
为了持续获得高品质的服务,孩子也会持续地努力,让自己的付出配得上获得。
这样互惠互利的交换思维,不知不觉就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
![]()
好的父母
会引导孩子的价值观
儿童心理学研究显示,87%的孩子在学龄前都有过“白嫖”的行为:拿小伙伴的玩具之后不归还,把商店的东西装进自己口袋不付款等。
大多数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改掉小时候这些不道德的幼稚行为,也有一些孩子从小贪到大。
改正与否的分水岭,就在于家长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加以规范。
1. 培养孩子的“价值交换”意识。
社会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本质是一种交换,只有双方都能有所获得,关系才能长久。
而白嫖是一方的无偿付出,另一方的免费索取,这种失衡必然导致关系的瓦解。
所以我们不妨从小就告诉孩子:不要因白嫖别人的物品而高兴,要给予对方力所能及的回馈,公平交换才能让关系长久。
比如你借了同学的笔,就要允许同学想借你的直尺;同学向你分享了零食,你也可以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对方。
教会孩子价值交换,他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上立足。
2. 培养孩子“付出才有回报”的思维。
孩子一旦习惯于不劳而获,底线也会不断降低。
本该付费的,他直接拿,甚至偷,不再努力去创造价值。
本该交换的,他只索取、不回报,不再思考“我能提供什么”以及如何保持人际关系平衡。
本该承担责任的,他却总逃避,责任感不断降低,不再维护自己的名誉,目光变得短浅。
所以白嫖之错,不在于获取了多少物品,跟金钱没有关系,所折射的是道德教育、社交智慧、经济博弈智慧的缺失。
因此,家长还要培养孩子“想要有所得,必须得有付出”的思维。
可以让孩子早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用自己劳动得来的零花钱去消费,真实体验付出与收获的关系。
![]()
3.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在菜市场看到一个小女孩问妈妈:“你买菜为什么要给阿姨钱?反正她也吃不完。”
妈妈尴尬地笑了笑,解释说:“阿姨把菜从很远的地方送到我们家门口,我们就该付钱感谢她的付出啊。何况我给了阿姨钱,她才有钱买更多菜让我们明天、后天也有菜吃啊。”
小女孩拉长了音调回答:“哦~原来是这样啊。明天我们还来买菜吧!”
周围的人都被小女孩逗笑了。
白嫖的本质是只关注自己的利益,零成本索取,并认为一切理所当然。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就是让他看到商品背后的付出,看到并珍视别人的不易。
所以家长可随时随地为孩子揭秘日常生活中所见物品的生产过程,如零食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动画片是怎么制作出来的,等等,让孩子了解别人的辛苦,从而愿意用自己的行动去尊重和守护那份付出。
这些活动既能增长孩子的见识,也能让他自然而然地学会尊重别人,更好地与世界连接,更适应社会。
![]()
我问DeepSeek:白嫖的反面是什么?它回答说:
从经济层面,是付费、打赏、购买;
从行为层面,是互惠、交换、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从道德层面,是责任感,觉得有责任通过自己的付出来维持一个良好的生态,让喜欢的服务能持续下去。
想要享受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就要付出同等优质的价值。
白嫖得来的,终究是廉价的、不配的,终究也会失去。
孩子的行为背后,往往折射出了他所受的家庭教育。
养出一个不贪小便宜的孩子,才是为人父母最大的修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