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0年代开始,日本陷入了长期的通货紧缩,经济增长乏力,资产贬值,内需疲软,年轻人躺平、摆烂、低欲望,被称为“失去的三十年”。
![]()
有人说,我们现在的处境和当初的日本很像,都遭遇了美国的贸易打压。
1985年日货席卷全球,美国开始搞事,将日本列为不公正贸易国,迫使日元升值,加征关税,发起反倾销调查。30多年后,中国成为了全球的制造业中心,美国如法炮制,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加征关税,限制进口,发起反倾销调查。
社会负债情况如出一辙,90年代日本居民部门杠杆率高达68%,企业部门杠杆率高达140%。2024年,我国居民部门杠杆率达到60%,已经接近于当时的日本,而中国企业部门杠杆率更是高达180%,比日本当时还要高。
在人口结构上,1991年,日本人口出生率跌破1%,随后一路下行,同时老龄化突破12%,并且一路飙升至30%, 2020年,我国人口出生率同样跌破1%,并且在2023年进一步加速跌至0.64%,同时,中国的老龄化率同样突破了12%,并且在2023年后加速到15.4%。
![]()
同样面临美国贸易打压,同样面临债务压力,同样面临人口结构问题,有人说我们会走日本的老路,日本刚刚从“失去的三十年”里面挣脱出来,而我们才刚刚开始,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奇迹复苏”
二战后,日本经济基础几乎完全垮掉,在战场上死了185万人,占日本全国总人口的4%,正是年轻力壮的劳动力。同时,日本在战争中几乎耗空了国库,国民财富蒸发25%,老百姓的手里面没有储蓄。
日本本就资源匮乏,又因为缺乏生产资料、缺少劳动力、没有周转资金,整个国家生产力几乎报废,工业品的生产率直接降到了战前的1/10,消费品的生产只有战前的1/4。
然而众所周知,日本从50年代到70年代实现了快速重建,年均GDP高达10%,并且在后来的40多年里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被人们称为奇迹复苏。日本是怎么从战后迅速重建的?又是怎么实现了经济腾飞?
![]()
这其中有两大重要因素,一方面日本在美军统治之下实现了制度改革,另一方面是抓住了两次重要的契机。
首先是制度改革。
1945年8月28日,首批美国海军陆战队在横须贺登陆,紧接着15万美军占领了日本全境,开始以盟国占领军的名义管理日本。当时美国打的旗号是援助日本经济恢复,防止军国主义思想卷土重来,对日本进行了民主化和和平化的改革。
其实,美国别有心思。事情的真相是,二战后,美国和苏联的冷战格局开始形成,美国担心日本会落入苏联阵营,所以选择了控制日本,让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的前哨基地,日本只是美国为了实现全球霸权的一颗棋子。后来,日本在朝鲜战争和越战中确实成为了美国的后方。
![]()
1946年,在美国的主持下,日本修改了宪法,取消了天皇总揽国家一切统治的权利,规定天皇只是日本象征,规定国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和唯一的立法机关,设立众议院和参议院,议员由公民选举产生。
第二是土地改革。
二战以前,日本的土地高度集中在地主手中,且地租非常高昂,普通老百姓根本吃不饱饭,当年很多日本人从军其实只是为了能有口饭吃,所以有人认为日本的地主封建所有制是滋生军国主义的原因之一。
![]()
在美军的主导下,日本进行了两次土地改革,强制低价收购地主的土地,然后以低价出售给佃农,大约有80%的耕地都通过了这样的方式被重新分配,剩下的一部分土地,出租之后,地租被大幅度降低。
租佃关系必须签订法定契约,地主几乎被完全消灭,这一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日本战后粮食短缺的问题。
第三是市场经济的改革。
![]()
当时日本社会的企业和银行资源主要都掌握在几大财阀手中,最有实力的是三井、三菱、住友和安田,这些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整个市场的活力。
美国直接将几大财阀强行解散,并且重新建立了市场秩序,引入了公平贸易法、反垄断法、证券交易法等现代化市场规则,并且建立了工会,颁布了劳动标准法。
![]()
除了政治、土地、经济以外,美国对日本方方面面都进行了改革,将日本的义务教育从6年延长至9年。甚至日本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也由美国来主导,这些现代化的规则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是前所未闻的。
这种级别的改革,放眼世界历史,哪一次不需要血流成河,哪一次不需要几代人的努力,然而日本却在短短几年内被强制性实现了。
如果没有这次改革,日本战后的烂摊子可能几十年都好不起来。
![]()
1951年,日本与主要盟国共同签署了旧金山合约,重新恢复了主权,返回了国际社会。在美军撤走以后,日本政府根据自己的国情建立了日本式的市场体系。
首先建立了主银行制度。
将银行和企业进行一对一绑定,因为当年的日本实体经济很差,资本不愿意投资,导致产业无法扩张。通过这一改革,让银行对企业定向帮扶,强制性的让社会资金扭转起来,企业之间和金融机构也交叉持股,互相绑定了利益关系。
![]()
第二建立了终生雇佣制,解决了民众稳定就业的问题,同时,还增加了企业经营稳定性和员工忠诚度,因此形成了银行绑定企业,企业绑定员工,各方集中力量重建经济的局面。这一制度,在战后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不过这一制度有利有弊,日本后来陷入了长期的通货紧缩。
夯实了制度基础之后,日本能够快速崛起,主要还得益于两大契机。
首先是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从本土派兵运送物资到朝鲜非常困难,因此美国选择了日本作为后方的基地,直接将一部分生产线搬到日本来进行生产加工。
当时出口美国的军需用品,一度占日本总出口的60%以上,大量的订单、设备、技术、资金都流入了日本,盘活了当地大量产业。制造的电话、电报、收音机等电子设备也为日本后来发展电子产业打下了基础。
在随后的越南战争中,日本再一次靠出口军工挣到了大量的美元,日本拿着这笔钱从全世界引进技术,并且制定了《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1970年,日本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子国,电视、冰箱、洗衣机出口范围扩大到全世界。
![]()
第二契机是70年代石油危机,当时全球石油价格飙涨,日本对于石油的进口依赖度100%,同时日本全国有60%的能源用的都是石油。
油价飙涨直接引发了日本国内的恶性通货膨胀,全国经济大幅倒退,日本的GDP增速从10%以上跌到了负数。
![]()
既然没有了石油,那就只能想尽办法,尽可能的去减少油耗,因此,日本企业开始研究如何造出更加省油的车,当时日本的丰田、卡罗拉、本田思域等代表车型,百公里油耗是当时美国通用和福特汽车的一小半。
在石油危机的大环境下,经济、省油、便宜的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迅速席卷全球市场。
![]()
1980年,日本的汽车产量超越了美国,成为全球第一,日本汽车甚至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占到了20%。
广场协议
日本经济腾飞,美国感受到了威胁。受日本汽车的挤压,美国本土的三大汽车制造业厂商每年甚至要遭受几十亿美元损失,大量的工厂面临破产,随之而来的便是大规模裁员。
除汽车以外,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和极致的成本控制,各种便宜好用的日货逐渐占领美国市场,美国本土的商品受到极大影响。
![]()
1980年至1984年间,日本对美国的出口量直接翻番,但是进口并没有增加,两国的贸易差额从122亿美元上升至368亿美元,直接扩大了三倍。
1985年,美国的贸易逆差总额是1485亿美元,其中有1/3来自日本,因此美国对日本采取了一系列贸易打压。
![]()
首先对日本的纺织品、钢铁、机床、彩电、汽车等商品都被采取了出口限额,比如每年卖到美国的汽车数量不能超过185万辆;第二加征关税,对日本的所有电子产品征收100%关税;第三是日本按照协议进口美国的牛肉、柑橘以及半导体和计算机等。
除此以外,还要求日本企业需在美国本土建立工厂,从而带动当地的就业。
![]()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开会,会议的目的,简单讲就是美国贸易逆差情况并不好,希望可以让美元贬值,让其他国家的货币,尤其是日元升值,从而缓解贸易赤字压力。
![]()
其实这场会议,不完全是被美国逼迫,当时的日本也有自己的心思。一方面日本太过于依赖美国,如果美国因此倒下,自己会没有靠山,同样不会好过。
第二是因为当时的国际油价非常高,而且,石油由美元来结算,所以如果日元升值,那么本国的购买力也会增强了,那进口资源的成本就会随之降低,所以如果日元升值10%~20%的范围内是可以被接受的。各国皆大欢喜,最终签订了《广场协议》。
![]()
签订之后,其他几个国家央行开始抛售美元,短短几天,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从1:240降到了1:220。三个月后,日元升值幅度大约为20%,达到了双方预期的水平。
然而事情却失控,对于国际资本而言,《广场协议》的存在意味着日元必定会升值,美元必定会贬值,只要买进日元,就可以坐等升值,是稳赚不赔的,协议可以用来保底。大量的投资者在外汇市场上做多日元,1986年底,日元直接升值60%。
![]()
到1988年,美元对日元汇率达到了1:120,日元相较于1985年升值了一倍。这对日本出口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日本的实体企业迅速垮台。
不过诡异的事情发生了,《广场协议》后,日本经济并未马上衰退,反而进入了一种疯狂的繁荣和泡沫。当时签订《广场协议》的不止日本一个国家,但德国、法国、英国,反而并没有进入泡沫?他们为什么没有失去那三十年?
![]()
泡沫繁荣
随着日元升值,日本对外贸易大幅度萎缩,为了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日本央行开始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而让日元贬值。从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日本央行连续五次降息,政策利率从5%下调至2.5%,直接导致整个国家货币数量快速膨胀。
1985年到1989年,银行贷款余额大幅增加了269万亿日元,达到了600多亿万亿日元,银行贷款余额增加了50%。
![]()
由于出口不景气,企业持续亏损,实体企业对资本来说毫无吸引力,这些钱只能投向股市。
1987年,日本政府又出台了休养地法和第4次国土综合开发计划,大量的闲置资金被吸引到了房地产行业,银行流向制造业的贷款比例从26%下降至16%,而金融保险和房地产的贷款比例上升至12%,体现出非常明显的脱实向虚。
![]()
同时日本的房价和股价开始飙涨,日金225指数从1985年的一万点出头,涨到了1989年的38916点,涨幅接近4倍。仅仅几年时间,日本城市土地价格指数翻了4倍。
人们想尽办法去贷款加杠杆,冲进房地产和股市,挣了钱以后,又将这些资产拿去做抵押,融到钱之后再次投入市场。银行不相信股市和房价会跌,所以大胆的把这些贷款放出去,最终导致资产价格被推上了天。
![]()
当时日本的繁荣和奢靡状况数不胜数,比如在东京街头有人拿着万元大钞拦出租车,只是为了去前方几百米的地方,又或者在东京很多夜店里,见面礼就是一块金表,热的出了汗顺手就拿现金来擦。原来很多富豪才玩得起的高尔夫,在当时的日本迅速平民化。
![]()
1989年,索尼以34亿美元收购了哥伦比亚影业,日本三菱地产以13.73亿美元收购了洛克菲勒中心的14栋办公大楼,在美国引起了极大轰动。
而且当时,日本企业在美国洛杉矶、纽约、夏威夷等中心城市进行了大量的房地产投资,美国甚至有10%的房地产是被控制在日本企业手里,人们扬言只要卖掉东京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
泡沫破裂
其实这场泡沫本质上是短时间内日本国内的货币急速膨胀,大量资金集中涌入到股市和房地产的结果,背后是银行疯狂的加杠杆,以及国际资本的推波助澜,然而背后却并没有任何实际的支撑。这种状况下,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钱去补充,泡沫一定会破裂。
![]()
1989年,日本政府开始处理泡沫的问题,1989年10月至1990年8月,日本央行将政策利率从2.5%迅速上调到6%。
1990年3月,大藏省又发布了关于限制与土地相关的融资的通知,收紧了对房地产贷款的监管。
![]()
失去了杠杆的支撑,又因为国际资本疯狂撤出,日本股市和房价开始暴跌,一年时间内,日金225指数跌了40%,一年内缩水的市值大概占日本GDP的74%。日本房价从1991年开始暴跌,1991年、1992年资本损失分别达到187和222万亿日元,占到GDP的比重分别达到40%和46.2%。
![]()
根据日本警察厅的统计,从1988年到1997年十年间,日本每年自杀的人数平均为2万多人,到90年代末,自杀率进一步飙升,并且持续了十几年,“失去的三十年”就此开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