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穿丝绸,数银币,信火神、讲波斯语,手里捧着贸易路线图,脚下踩着欧亚古道,一路杀进大唐心脏。可就是这样一群人——会赚钱、懂制度、玩得转皇帝朝堂、信得过市井百姓,最后却连个族名都没留下。
他们没输给战火,也没败在权谋,那到底,是谁把这支中亚犹太人般的商人帝国,悄无声息地吞了?
他们的货到了长安,人却渐行渐远
撒马尔罕不种水稻,但种出来的金银货比谁都硬。早在东汉时期,粟特人就扛着香料、玛瑙、波斯地毯,从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珊河流域出发,一路翻山越岭,蹚出一条陆上丝绸之路,直插中原。
![]()
他们不打仗、不抢地盘,只管盘货卖钱。到了唐朝,粟特人干脆在长安、洛阳、敦煌安了家,连襄阳这种南方口岸,也能看到他们的胡商驼队。
![]()
但他们可不止是商人。唐太宗还没收疆拓土呢,粟特人就已经打着“康、安、曹、石、史”的旗号,主动来“进贡”,其实就是来签合约的。贞观十六年(642年),史国带着马匹、玛瑙来见唐皇,高宗一高兴,干脆给中亚政权来个一锅端。显庆二年(657年),唐军干翻西突厥,显庆三年(658年),设置安西四镇,碎叶、龟兹、疏勒、于阗一字排开,粟特商队的“高速公路”变成了“国道”。
粟特人呢,也不矫情,政治上归附,经济上继续奔忙。银币用的不是唐朝钱,而是萨珊帝国银币,一手唐货、一手波斯钱,赚钱两头吃。就问你服不服?
唐朝是他们的天堂。光是“胡人商队”这四个字,就能调动整个长安西市的审美风潮:胡服、胡舞、胡乐,胡旋舞能在一秒钟转得汉人头晕目眩。
![]()
再看看何家村窖藏,挖出来的金银器,有多少出自粟特工匠的手?光是康国就在开元初与开元二十八年两次派人来唐,说是“进贡”,其实是顺带带来了几车贵金属,顺便考察下市场。
他们不仅影响了物质世界,还改变了城市格局。敦煌文书、长安壁画、墓志铭,全留下他们的痕迹。城市多了一排排胡人会馆,街头多了胡语商贩。丝绸之路不再只是货物通道,而变成一座多语言、多宗教、多族群共生的大市场,粟特人正是操盘手。
问题也从这儿埋下了。粟特人能来、能赚、能住,但不能建国,不能当皇上,甚至不能自封为“粟特族”。他们顶多算“九姓胡”或“外来商人”,地位不低,但框架不归你建。等着吧,这种高配却无主权的配置,迟早会出问题。
改汉姓、弃天神,粟特人把自己改了名
你说你信祆教也好,拜摩尼也罢,只要你还能交税,朝廷不管你供哪位神。可到了安史之乱(755—763年),粟特人忽然从“金主爸爸”变成“政局搅局者”。
安禄山、史思明,全是粟特后裔,一场叛乱,把唐朝打得差点断了气,粟特人也从此开始走下坡路。
![]()
没别的,信任崩了。朝廷不再当他们是胡商,而是潜在的叛军。为了活命,也为了仕途,粟特人开始做减法:改汉姓、弃胡语、断信仰,通婚也讲中原礼制,连墓碑都从竖胡文变成横汉字。
你以为这是“文化自信”?其实是文化退守,是一种悄无声息的“身份切割”。
考古队一铲下去,全是信号。史君墓、安伽墓,从服饰到仪式,全是“我已经是汉人”的大字报。过去天葬、水葬,现在直接土葬入棺。过去讲“火神与光”,现在讲“孔孟之道”。
![]()
到了宋元时期,连后人都忘了自己祖上是干嘛的,只记得祖先姓李、姓张、姓王,却不知道他们的曾祖父叫“康逻”。
有些人说,文化融合是必然,何必难过?但问题是,这不是双向吸收,而是单向吸收。粟特人放下的是族群身份,留下的是赚钱本领。可这些本领,早被汉族学走,不再需要“原产地标签”。
![]()
就连武则天那会儿还能因为好奇接受摩尼教,后来也没人提这些“外道”了。整个中原从开放走向收敛,从融合走向吸收,粟特人的文化话语权,彻底被“中原正统”洗了底。
粟特人不傻,他们知道斗不过,就选融合。对他们来说,活着比传承重要。当信仰变成负担,身份变成标签,最好的生存方式,就是抹掉标签,从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他们没输在战场上,却消失在族谱中
问题是,融合真的是赢家吗?粟特人从不缺钱、不缺路子、不缺文化自信,但他们输在了一件事上:没能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政治制度。他们可以开工坊、写经文、做壁画,但他们没办法控制规则,只能在别人的系统里打拼。
![]()
粟特人不是没野心,安禄山当上节度使,不也想做点大事?可惜,成了“反贼模板”,让整个族群背了锅。从此以后,粟特人就从“商人贵宾”转成“需要监控的对象”。政治信任一旦坍塌,再多的经济贡献也换不来文化安全感。
![]()
更扎心的是,他们不但在现实中被吸收,还在记忆中被抹除。你现在在博物馆看到的粟特文物,全靠考古学者一铲一铲挖出来。
![]()
进入宋元时期,粟特人干脆“放弃治疗”,不再维持聚落、不再保留语言、不再教授信仰,全线改编归汉。那些曾经穿着胡服跳胡旋的孩子,长大后成了科举进士、地方士绅。
你在他们家谱里找不到任何“粟特”二字,顶多看到“康某”“石某”,连个注解都没有。
他们成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没错,但这代价是——自己不再被记住。他们的银币、商路、墓志还在,但作为“族群单位”的粟特,已经不在。没人驱赶他们,也没人歧视他们,他们就这么自愿地、默默地消失在了历史深处。
![]()
最讽刺的是,他们的成功导致了自己的消亡。唐朝需要他们时,把他们请进中枢;不需要了,他们就自动退出舞台。不是兵败如山倒,也不是政变一夜崩塌,而是“悄无声息地被吸收”。
这就是亡族亡教的粟特人,一群改变了中国、却没能改变自己命运的中亚商人。他们在历史上没输过仗,却输掉了族名。
参考资料源:
粟特人_百科
在中古中亚探寻唐朝文化 发布时间:2023-08-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郑红翔 黄孟芳
曾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后来都去哪儿了?_澎湃号·湃客_澎湃新闻-The Paper国家人文历史 2024-07-09
再现粟特人:从古代文献到3D重建 湃客:丝路遗产 2021-11-05
发现丨寻找大唐遗宝里的中亚元素_澎湃号·媒体_澎湃新闻-The Paper西部网2023-05-17
从“何谓中国”反思边疆问题:作为自由通道的西域—中亚_私家历史_澎湃新闻-The Paper2017-07-16 来源:澎湃新闻
曾活跃在古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最后去哪儿了?中央民族大学2023-10-27
讲座︱荣新江:粟特人来华贩卖人口,武则天因猎奇接受摩尼教_私家历史_澎湃新闻-The Paper来源:澎湃新闻2014-06-23
丝路古国源远流长 经济日报 2023-05-1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