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那年秋天,海参崴的码头很安静。
风从日本海吹过来,天还没亮,驻军的脚步声已经停了。
日本人走了,走得很匆忙,连仓库里的一些物资都没来得及带走。
谁都知道,这个地方争了太久。
白俄、日军、红军,还有那个听起来像个摆设一样的“远东共和国”政府,都在这里待过。
但这一次,是真的结束了。
![]()
可说回头两年前,没人敢肯定结局会是这样。
那时候的苏俄,刚从一场大内战里爬出来,西边跟波兰打得筋疲力尽,国内经济一团糟,兵力根本不够用。
可东边,日本却越走越近,几乎把整个西伯利亚当成了后院。
他们不是自己单干,背后还扶着一帮白俄军阀,像谢苗诺夫、卡佩里这些人,个个都不是好对付的。
那会儿红军高层也头疼。
直接打?没这个本钱。
![]()
坐等?怕是等来的是整个远东都被人端了。
怎么办?
1920年春天,有人提了个主意,说不如搞一个“独立国家”,名义上是新的共和国,实际上呢,还是咱们说了算。
就像是穿了一件马甲,里面还是红的。
4月6日,外贝加尔的乌兰乌德,开了个大会。
没几天,“远东共和国”成立了,临时首都设在乌丁斯克,后来又搬去了赤塔。
![]()
从头到尾,像搭了个棚子,一边打仗一边修,真是临时得很。
可别小看这个“临时国家”,它的存在,硬是帮苏俄拖住了东线战局。
远东共和国的政府,名义上是民主制度,实则每个关键岗位上都安排了布尔什维克的老同志。
主席克拉斯诺晓科夫,原本就是个坚定的布尔什维克,干练、冷静,对外说话也利落。
有一次他在赤塔接待日本谈判代表,对方开口就说:“撤军是不可能的。”他没立刻回应,只是看着窗外,说:“那得看你们能撑多久。”
说话不多,可句句在点子上。
![]()
日本那边也不傻,很快就看穿了这是一场“假独立”。
可他们没法马上撕破脸,只能一边装作不承认,一边加大对白俄军的支持,继续在远东搅局。
1920年底,白俄军和日军开始在伯力一带频繁行动,骚扰边境,试图从边缘一点点蚕食掉远东共和国的地盘。
那段时间,远东共和国的军队几乎天天在作战。
兵力不足,装备也差。
可他们咬牙撑住了。
![]()
1921年2月,伯力方向突然爆发激战,几次拉锯之后,远东共和国稳住了阵地。
后方传来消息,苏俄已经开始偷偷向东线输送支援,武器、弹药,还有一批军事顾问。
到了那个时候,局势开始慢慢变了。
不过事情并没那么快解决。1921年8月,日本和远东共和国在大连举行谈判,日本人提的条件非常苛刻:不撤军,还要控制远东的经济命脉。
谈到最后,几乎没什么结果。
远东共和国代表团的人回到赤塔后,只说了一句话:“他们想走,得先看我们同不同意。”
![]()
1922年初,苏俄已经基本稳定了西线,把更多资源调到了东边。
远东共和国的军队也开始主动出击。
2月14日,伯力被解放。
消息传回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那天没有公开庆祝,但不少人都松了口气。
到了9月,三方会议在长春举行。
日本依然想保住点什么,可谈判桌上的气氛已经不一样了。
![]()
主导权慢慢从日本手里滑了出去。
10月25日,远东共和国军队在苏俄红军的支援下,打进了海参崴。
日军彻底撤离。
这个地方,从1918年起就没安宁过,如今终于回到了俄国人手里。
三周后,远东共和国宣布并入苏俄。
这个国家,从1920年4月到1922年11月,只存在了两年零七个月。
![]()
有人说它只是个过渡产物,也有人说它是苏俄最精妙的一招棋。
但无论怎么评价,它在那个特殊时刻,确实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后来有人回忆起那场在赤塔的谈判,说日本代表团离开时摔门而出,没再回头。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它——远东共和国。
参考资料:
彼得·科克,《苏俄远东政策研究》,商务印书馆,2005年。
李慎之,《二十世纪中国外交史资料选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中国近现代史档案选编(1919—1925)》,国家档案局编,中央档案馆出版社,1998年。
布鲁斯·林肯,《红星照耀的帝国:苏俄内战全景纪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