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月7日,河南的杜先生突然发现自己的建设银行卡里多出了一笔1300元的入账,对方账户名为“杨爽”,他对此毫无印象,立即察觉情况异常并选择报警处理。
![]()
2. 谁能想到,仅仅过了四天时间,一个自称来自“5秒速借”的催收人员便找上门来,张口就要求归还2430元;到了第二天,索要金额竟迅速跳涨至3731元,短短几天内翻了近三倍。
3. 更令人愤怒的是,对方在电话中言语极其恶劣,满嘴脏话辱骂不断,甚至扬言要“炸毁”杜先生的通讯录,对其亲友展开全面骚扰。这种赤裸裸的恐吓让整个家庭陷入恐慌,连家中老人晚上都不敢接电话,整夜难眠。
![]()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4. 随着调查深入,这笔莫名其妙的资金来源愈发显得诡异。银行流水清晰显示,这笔款项并非来自任何注册企业或正规金融机构,而是由一名自然人“杨爽”直接转账到账。
5. 正规贷款平台通常通过公司对公账户放款,并配有完整的合同与风控流程,私人账户直接打钱的行为完全违背行业常理。这一反常操作背后,显然隐藏着精心设计的骗局链条。
![]()
6. “5秒速借”套路浮出水面
7. 9月11日,杜先生的手机开始频繁接到陌生来电,铃声几乎没停过。来电者自称是“5秒速借”工作人员,坚称其已办理借款业务,必须立即偿还2430元本金及利息。
8. 到了次日,催收金额再次飙升至3731元,仿佛债务在以几何级数增长。面对质问,对方一口咬定:“你自己申请的,心里清楚得很。”
![]()
9. 杜先生明确告知对方自己从未借贷,并且已经向公安机关报案,希望停止一切骚扰行为。然而,这番回应并未换来收敛,反而激起了更加猖狂的攻击。
10. 催收人员瞬间变脸,在通话中肆意辱骂:“你报警也没用,马上让你全家不得安宁”“我把你的联系人都发出去,看你怎么活!”语气之凶狠,如同人身威胁一般,令人不寒而栗。
![]()
11. 不仅杜先生本人被轮番轰炸,他的亲戚朋友也陆续收到骚扰电话和短信,生活受到严重干扰。一位年迈亲属因情绪紧张出现失眠症状,不得不寻求心理疏导。
12. 关于所谓“借款”的真相,越查越扑朔迷离。杜先生调取完整交易明细后确认,资金来源于个人账户,无任何签署协议、电子合同或授权记录。
![]()
13. 他前往当地派出所咨询处理意见,濮阳市公安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濮上派出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尚无法认定该笔转账属于合法债权,暂不建议退还资金。
14. 这一建议极为关键——若贸然还款,极有可能落入对方设下的连环圈套,后续可能还会冒出更多名目的费用,届时将百口莫辩。
![]()
15.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催收团伙的表现充满矛盾。他们一边声称杜先生完成了“人脸识别认证”,拥有充分证据支持债权;可当媒体记者提出查看相关数据时,却又以“保护用户隐私”为由拒绝提供。
16. 更荒唐的是,其中一人干脆撕下伪装,直言不讳地承认:“这就是高利贷,但我们不怕,你想怎样?”甚至还反过来威胁记者:“你也敢打电话过来?小心点!”
![]()
17. 如此前后冲突的态度暴露了其本质:根本没有真实借贷关系存在,所谓的“认证”“合同”全是虚构话术。真正支撑他们行动的,不是法律依据,而是暴力与恐吓。
18. 如果真是合规经营的金融服务机构,为何不敢出示凭证?如果手续齐全、流程透明,又何必动用辱骂和精神压迫手段逼迫还款?
![]()
19. 目前,杜先生将那1300元原封不动保留在账户中,同时开启手机拦截功能屏蔽所有未知来电。尽管如此,每当回忆起那些恶毒的语言攻击,仍感到阵阵后怕。
20. 他感慨道:“这哪是什么借钱服务,根本就是披着金融外衣的抢劫!”
![]()
21. “5秒速借”早有作案前科
22. 杜先生的经历并非孤例。查阅网络投诉平台可见,早在今年4月和5月,已有大量用户反映遭遇类似骗局,受害者遍布全国各地。
23. 有网友描述,自己下载了一个名为“5秒速借款”的应用程序,在填写身份信息完成认证后,并未点击确认借款,系统却自动将1800元打入个人账户。
![]()
24. 仅仅三天之后,催收电话便蜂拥而至,要求偿还高达3200元的“本息”。利率折算下来年化超过1000%,远超国家法律规定上限,属于典型的非法高利贷。
25. 从强制放款到短期暴涨催收,整个流程与杜先生所遇情形高度一致,说明这不是随机事件,而是经过严密策划的批量诈骗模式。
![]()
26.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套骗局极具隐蔽性。记者在主流应用市场搜索“5秒速借”,无论是安卓还是iOS系统均未找到官方注册APP。
27. 换句话说,这个所谓的“借贷平台”根本没有合法上线资质,也不受应用商店审核监管。
![]()
28. 那么它是如何触达用户的?分析表明,主要依赖伪装成银行通知、信用提额提示的短信链接,或是网页浏览时弹出的诱导广告。
29. 用户一旦点击进入非正规页面并提交个人信息,就等于主动交出了身份证号、手机号、通讯录权限等敏感资料,成为骗子精准打击的目标。
![]()
30. 催收使用的电话号码也极具迷惑性:一个归属地为河北唐山,另一个来自浙江衢州,部分号码甚至被标记为“商业推广”而非诈骗。
31. 地域分散的设计明显是为了规避追踪,增加执法部门追查难度。一旦某个号码被封禁,立刻切换下一个继续施压。
![]()
32. 网络上有知情者推测,这类团伙很可能采用“流动作案”策略:利用他人名义开设私人账户进行转账,逃避金融监管;使用异地虚拟号码实施催收,降低暴露风险;
33. 待受害人反应迟缓或被迫付款后,迅速更换品牌名称和技术手段,重新包装上线,继续行骗。
![]()
34. 幸运的是,杜先生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第一时间选择报警求助。但若是换作缺乏经验的年轻人或老年人,很可能在持续的精神压迫下妥协,最终支付高额“赎金”。
35. 到那时,不仅钱财受损,还可能背上莫须有的“债务黑锅”,维权之路将异常艰难。
![]()
36. 当前此类骗局正不断进化,伪装手段日益精巧。公众在日常使用手机时,务必提高警觉,切勿轻信“零门槛”“秒到账”等夸张宣传,更不要随意点击来源不明的链接。
37. 让“5秒速借”变成“5秒入坑”的悲剧,不能再重演。
![]()
38. 揭开“5秒速借”的诈骗闭环
39. 细究“5秒速借”的操作手法,其漏洞百出却又环环相扣,构成一条完整的欺诈产业链。
40. 首先看催收方的说法自相矛盾。他们坚称借款人自主操作了申请流程,并通过人脸识别完成身份验证,具备法律效力。
![]()
41. 可当澎湃新闻记者要求其提供人脸比对记录、电子签约文件等核心证据时,对方立刻改口,称“涉及客户隐私不能透露”。
42. 更讽刺的是,随后竟有人公开承认:“我们就是做高利贷的,不怕你查!”甚至威胁记者:“你也敢打这个电话?你知道得罪我们会有什么后果吗?”
![]()
43. 这种前倨后恭的转变恰恰印证了他们的虚张声势。真正合规的信贷机构从不会回避信息披露,反而会主动展示资质证明以增强信任。
44. 其次,整个诈骗链条设计极为缜密,专挑防备心弱的人群下手:
45. 第一步:广撒网式引流。通过短信推送、浏览器弹窗发布“急速放款”“无需审核”等诱人广告,吸引用户点击进入钓鱼网站;
![]()
46. 第二步:伪造借贷事实。在用户未实际借款的情况下,强行向其银行卡打入小额资金(如1300元),制造“已放款”假象;
47. 第三步:坐地起价催收。短时间内大幅抬高还款金额,杜先生五天需还3731元,此前案例中有人三天就被索要3200元,实际利率令人咋舌;
![]()
48. 第四步:暴力施压逼迫付款。采取全天候电话轰炸、辱骂恐吓、泄露通讯录等方式,对当事人及其亲友进行心理摧残,迫使其屈服。
49. 这套组合拳精准击中人性弱点——有人怕麻烦,有人惧怕社会关系破裂,宁愿破财免灾。
![]()
50. 正因如此,才更要像杜先生一样果断报警、留存证据、拒绝私下转账。唯有如此,才能打破骗子的心理操控。
51. 毕竟,正规金融服务从来不靠威胁生存,也不会藏头露尾、拒绝公示业务信息。
52. 结语
53. 归根结底,这类骗局之所以屡屡得手,正是利用了人们面对“意外之财”的侥幸心理以及遭遇威胁时的恐惧反应。
54. 但我们绝不能因此退缩。遇到陌生账户转账,第一时间报警是最明智的选择;遭遇暴力催收,务必录音取证并向监管部门举报。
55. 同时呼吁公安、网信、金融监管等部门加强协同打击力度,尽快锁定幕后团伙,查封非法资金通道,斩断这条黑色产业链。
56. 只有全社会共同警惕、依法严惩,才能遏制“5秒速借”这类新型金融诈骗蔓延,守护百姓的钱袋子安全。
57. 参考文献:1.《“5秒速借”强放高利贷:男子收1300元转账,5天后遭暴力催收3731元》济南日报 2025-9-26 2.《男子莫名收到1300元转账,5天后遭暴力催收3731元》澎湃新闻 2025-9-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