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族们或许会有类似的经历,比如开完一场高强度会议,整个人紧绷到头皮发麻,身边的空气里仿佛也多了点“说不清的味道”……别以为是你鼻子灵敏,其实你真的没闻错,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班味”。
这可不是错觉。科学家们近年发现,上班族在压力环境下,真的会散发出一种类似炒韭菜的独特气味!日本研究者Masako Katsuyama团队邀请40名健康女性参与实验,通过模拟面试场景制造压力,并收集她们手部的皮肤气体进行分析[1]。
结果发现,当人们处于工作压力下时,皮肤会释放出主要成分为烯丙基硫醇和三甲基硫化物的气体,形成这种特殊的“韭菜炒味”。这种气味在压力情境下显著增强,不仅能被他人感知,还会引发周围的紧张和疲劳感[1]。
![]()
面试压力下皮肤气体散发出“炒韭菜”特征气味,其强度与交感神经活动升高显著正相关(r=0.66,P<0.01)[1]
“班味”从何而来?
我们常说的“体味”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其实人体汗液本身几乎无味,但在腋下等部位,汗液中的前体物质被皮肤常驻菌群(如棒状杆菌、葡萄球菌等)分解,产生短链脂肪酸、硫醇、甾体衍生物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这才形成了我们熟悉的体味[2]。
此外,皮脂腺分泌的前体物质也可以通过非微生物途径生成体味分子。压力,饮食、情绪、遗传、年龄、气候等因素都会影响体味的强度和类型,并且吃过多辛辣食物、大蒜、洋葱等含硫食物,或者饮酒后,身体也会通过皮肤排出这些气味分子[3]。
![]()
比“班味”更需要重视的几种体味[4]
虽然“韭菜味”可能只是暂时压力大的表现,但有些异常体味却可能是严重疾病的预警信号。如果你或者身边的人出现以下这些特殊体味,千万要引起重视!
1. 甜腻或生鱼味——肝功能的警报
肝功能衰竭患者常出现一种特殊的“肝臭”,表现为甜腻或类似生鱼的气味。这主要是由于肝脏无法正常代谢体内的二甲基硫化物等挥发性有机物,导致这些物质通过呼吸和皮肤排出体外。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身上有这种气味,特别是伴有乏力、食欲不振、黄疸等症状时,应及时检查肝功能。
2. 烂苹果味——糖尿病危机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身上可出现明显的“烂苹果味”,这是由于体内脂肪分解产生大量酮体(尤其是丙酮),通过呼吸和皮肤排出所致。这是一种危险的医疗急症,通常伴有口渴、多饮、多尿、恶心呕吐等症状,需要立即就医。
3. 尿味或氨味——肾脏在求救
肾衰竭患者由于肾脏无法有效排出体内的尿素氮等废物,这些物质会通过皮肤排出,形成一种类似尿味或氨味的特殊体味。同时可能伴有浮肿、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这是肾脏功能严重受损的表现,需要及时诊治。
![]()
4. 鱼腥味——遗传性代谢问题
遗传性三甲胺尿症(TMAU)患者因体内缺乏分解三甲胺的酶,导致三甲胺在体内积累并通过汗液、尿液和呼吸排出,产生持续的鱼腥味。这种疾病虽然不危及生命,但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社交和心理障碍。
5. 鼠尿味或霉味——遗传代谢的警报
苯丙酮尿症(PKU)患者身上常出现特殊的“鼠尿味”或“霉味”体味,这是该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最具代表性的临床特征之一。其产生原因是患者体内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导致苯丙氨酸无法正常代谢,血液和体液中苯丙氨酸及其代谢产物(如苯乙酸、苯乙酮等)大量积聚。这些具有特殊气味的代谢产物通过汗液和皮肤排出,形成特征性体味。若未在新生儿期筛查发现并及时通过饮食干预,患者通常会伴有智力发育迟缓、皮肤湿疹、癫痫发作等严重症状。
除了上述几种,还有一些特殊体味可能与特定疾病相关:如某些感染会产生腐臭味;缺锌可能导致体味改变等。
如何管理体味?
对于普通的体味问题,可以通过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抗菌洗剂、调整饮食结构等方式改善。选择透气性好的衣物、避免过多摄入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心情舒畅也都有助于减轻体味。
对于压力引起的“班味”,除了注意个人卫生,更重要的是学会压力管理: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睡眠、练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都能帮助减轻压力,从而从源头上减少这种气味的产生。
![]()
而对于与疾病相关的体味异常,关键在于治疗原发病。如果发现身上有上述异常体味,特别是突然出现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检查,而不是简单地用香水或除臭剂掩盖。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皮肤微生物组调控、纳米抗菌剂、气味中和酶等新技术逐步应用于顽固性体味的诊断和治疗[5]。
现在,当你再次闻到身上的“韭菜味”时,不妨把它当作一个提醒,也许你真的需要休息一下了。但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人有上述任何一种异常体味,特别是伴有其他不适症状时,请不要忽视,建议及时就医明确原因。
记住,关注身体发出的每一个信号,包括那些看不见却闻得到的信息,是对自己健康最好的负责。
图源摄图网
参考文献:
1. Katsuyama M, et al. How emotional changes affect skin odor and its impact on others. PLoS One. 2022;17(6):e0270457.
2. James AG, et al. Microb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origins of human axillary odour. FEMS Microbiol Ecol. 2013;83(3):527-540.
3. Di Cicco F, et al.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factors affecting axillary odor variation. A comprehensive review. Physiol Behav. 2023;270:114307.
4. Shirasu M, Touhara K. The scent of disease: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of the human body related to disease and disorder. J Biochem. 2011;150(3):257-266.
5. Addissouky TA. Advancing frontiers in skin offensive odor management: from innovative diagnostics to cutting-edge treatments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Arch Dermatol Res. 2025;317(1):539.
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如果您还有健康相关疑问,
随时随地在线问诊,专业医生极速解答
![]()
在看点一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