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科技人才是创新的主力军。唯有坚持开放创新、构建良好生态,汇聚年轻思想相互碰撞、彼此激励,才能形成推动创新的澎湃合力,为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2025浦江创新论坛围绕科技人才共设置了四场专题论坛,2025科技青年论坛《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发布仪式、青年创新讲坛Y-HUBS以及两场专题座谈会。旨在广泛听取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对于改善科技创新生态、释放创新创造活力、破解制约发展难点堵点痛点问题的意见建议,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更好构建开放包容的科技创新环境,激发广大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形成踊跃创新、共创未来的生动局面。
PUJIANG INNOVATION FORUM
![]()
优化创新生态
激励青年英才探索无尽前沿
1.聚焦前沿领域,青年人才创新有为
世界科技前沿是青年英才角逐奋进的主战场。本届论坛继续关注青年人才,举行《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榜单发布仪式,激励他们继续在专业领域上取得更大成就。Google DeepMind主任科学家夏斐将大型语言模型(LLM)和视觉语言模型(VLM)等基础模型的强大推理能力与机器人的物理感知和执行能力相结合,为机器人智能开辟了新的技术路径。新加坡科技研究局高级科学家、新加坡国立大学兼职助理教授李博凡开发了新型智能可持续膜系统,可有效应对全球水资源短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双重挑战。复旦大学青年研究员朱可人通过 AI 赋能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并成功流片。
兴趣与专注是青年人才成长的核心驱动力。青年科研人员要保持好奇心,要有定力,专注自己的领域做感兴趣的研究。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徐强认为,“卷”是外部驱动力,但青年人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内驱力,不要被外驱力控制。青年人不要去追求NO.1,而要去追求Only one,专注于感兴趣的领域,并深耕细作,才能持续推进研究深入。对于如何持续性地开展创新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武庆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灿、华盛顿大学副教授杜少雷认为,核心驱动力来自兴趣、好奇心和成果落地的责任感。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斯捷潘诺夫物理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瓦西列夫斯卡娅·达·谢谈到,要在科研过程中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
社会发展需求是引领青年人才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青科协会长郑海荣指出,国家和社会在积极构建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激发青年人才的热情和智慧。青年科技人才自身也要保持初心,拥有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胸怀和远大抱负,让创新能力发挥出最大效能。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熊健提出,家国情怀是激发青年科技人才“内驱力”的关键因素,有助于最大化提升青年科技人才创新动力和活力。青年科技人才应当把个人命运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努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贡献者。同济大学副教授齐鹏聚焦人工智能领域,提出要让科技向善成为机器人研究、人工智能研究最底层的保障,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
2.秉持开放合作,加强人才国际交流
聚焦全球关切为科学家开展合作提供方向。当前全球面临的挑战,需要通过跨国合作来应对。美国朗泽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Jennifer Holmgren表示,在气候变化、全球健康、食品安全等重大议题上,各国需共同应对,推动国际标准制定。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人类遗传学研究所研究主任、法国科学院院士Giacomo Cavalli指出,差异化发展和国际合作可以并行不悖,全球健康和气候变化等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中国科学院脑智卓越中心研究员沈志明指出,脑图谱的绘制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工作量很大,需要联合多家国际机构协同攻关。昌平实验室副主任、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理事长金勤献强调,尽管面临全球局势变化的挑战,特别是在技术管控和人才交流方面,但中国的发展仍然充满潜力。坦诚的交流可以促进全球共同价值的实现,寻找平衡各方利益的最佳解决方案。未来十年的关键词是协作,关键的支撑领域是AI。
弥补文化政策差异为人才交流畅通路径。科研文化差异可能导致海外归国人才“水土不服”。香港中文大学助理教授Ady Suwardi分享了自己在新加坡和英国的研究经历,指出亚洲与欧洲科研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研节奏,亚洲的科研人员常常在实验室中花费更多时间,而欧洲的科研人员更注重反思与思考,科研节奏相对较慢。思考和反思恰恰是非常重要的科研过程,不应仅仅把时间花在实验中。二是研究导向,新加坡、香港等亚洲国家强调结果导向,而英国等欧洲国家多以问题驱动。政策是影响人才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因素,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人类遗传学研究所研究主任、法国科学院院士Giacomo Cavalli认为,欧洲具备丰富的人才和资本,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政治目标和简化的合作程序,一定程度阻碍了全球合作。
3.构建良好生态,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优化科研资源分配,给与青年科研人员更多支持。大连理工大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隋天举提出,青年科技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关键是让青年人才挑大梁,将项目交给年轻人牵头,减少对他们的限制,由单位建立风险共担机制,为年轻人消除顾虑、保驾护航。华盛顿大学副教授杜少雷谈到,应该思考如何将合适的资源分配给合适的人。他指出,亚太地区大量的资源会向有经验的研究人员倾斜,需要思考如何给予有能力的青年人员更多的资源支持,这些青年不一定富有经验,但是能力极强。比如open AI的科学家团队,这些青年人员在获得巨大的资源支持后能产生突破性成果。
深化人才评价改革,激励青年人才潜心攻关、勇于创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青年科学家代表徐宏建议,建立灵活的青年人才评价机制,允许“试错-迭代-再创新”。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青年科学家代表杜梦然提出,进一步健全科研评价体系,把“真正的原创性突破”和“工程化应用能力”作为重要导向。香港大学讲席教授方绚莱指出,评价教育者和研究者的成功标准,除了论文引用和专利数量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科研激发学生和团队成员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以实践为导向,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复旦大学大数据学院、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结合上海成立创智学院提出,高校要加大力度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熊健提出,科技成果转化的本质是创新团队如何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应用,总结起来就是六个字“真问题、真答案”。青年科技人才要深入一线,甚至三线城市和偏远地区,结合市场需求,找到真正的基础研究问题,再研究制定解决方案,进一步实现工程应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
开放包容
助力科技人才谱写未来华章
本次论坛关于科技人才的四场专题论坛是一次高浓度、多维度的“人才创新”思想盛宴。亚太青年在全球科技创新发展中逐渐成为中坚力量,TR35亚太区名单连续在浦江创新论坛发布,凸显亚太青年在AI大模型、无人机、量子计算等前沿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贡献。在全球化竞争与地缘政治交织的背景下,亟需优化国际人才引进策略,使其真正融入并激活本土创新生态。同时系统性提升本土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培养质量、发展空间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外部引进”与“内部培育”的高效协同、相互促进。在持续加强科技投入的同时,要坚持“硬科技”与“软环境”的并重。深化科技和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在人才评价制度改革、青年支持体系升级等方面不断突破,营造更加开放包容、宽容失败、保障充分、路径清晰的创新生态环境,助力青年人才在全球科技创新舞台上绽放光彩。
![]()
本文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创新政策研究室芮绍炜副研究员执笔,季晨宸、唐家蕙、刘冉、武雨婷、张涵助理研究员提供内容支撑。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 ◆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